台大公衛學院:發病初期傳播力最高 應擴大篩檢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30日舉行抗COVID-19說明會,臺灣公共衛生學會秘書長林先和以視訊直播方式出席,說明防疫作為。(記者羅沛德攝)
〔記者吳柏軒、林良昇/台北報導〕針對武漢肺炎,台大公衛學者與疾管署投入國內個案研究,研究一○四三名與確診個案近距離接觸者,發現症狀出現早期的傳播力最高。學者呼籲擴大篩檢對象為所有入境者及有風險社區、族群。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鬆口表示,將視疫情,考慮對特定高風險區擴大普篩。
陳時中:考慮高風險區擴大普篩
國民黨立委昨也呼籲放寬篩檢標準,並讓快篩可以趕快上路。醫師、前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蔡明忠指出,多篩檢出陽性個案,也能減少疫情散播,降低死亡率。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林先和,針對國內一月十五日到二月廿六日確診個案,分析與之近距離接觸的一○四三人資料,發現其中有十二人進一步被驗確診,九人有症狀,臨床發病率約○.九%,其中又以家戶同住的發病率最高(十三.九%),且年紀越大、發病風險越高。
研究更顯示,武漢肺炎與SARS的傳播趨勢不同,SARS患者是在症狀發生後第五天,才開始有明顯傳播力,但武漢肺炎從患者有症狀開始就具高傳播力,出現症狀的前三天,臨床發病率約二.七%,四到五天約一.四%。
可找出更多無症狀或輕症者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全球大流行下,國內相關篩檢措施應可考慮升級,從現在的有症狀才篩檢,擴大為入境全面篩檢,以及對有風險社區、族群的全面篩檢。透過模式推估,現行症狀篩檢可降低重症及死亡數約七成八,擴大篩檢措施則可降低八成九。
陳秀熙指出,現行症狀篩檢會遺漏沒發病的確診個案,也擔心有人通報不實,甚至居家隔離者自認沒病而亂跑,優點是減少快篩成本、避免醫療浪費等;但施行擴大篩檢可找出更多無症狀或輕微症狀者,並可讓居家檢疫者了解自己帶有病毒,不能趴趴走,缺點是需較多人力物力,也增加輕症患者而加重醫療負擔,如何實施仍看疫情指揮中心評估。
陳秀熙也感慨,流行病最大問題在不確定性。透過中國的病例再生數等分析,其湖北省在第一波流行(去年十二月一日至卅一日)時,就應該封城,但錯過時機,後來湖北第二波(一月一日到廿日)大流行爆發,封城已來不及,過去湧出的五百萬名中國人也造成全球各地如韓國、伊朗等大流行疫情,可見即使採封城手段,只要時機不對,也難防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