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大員市鎮考古 石門國小北側探出海岸線
成大考古團隊比照荷蘭時期地圖與文獻資料,在原大員市鎮南端及東側進行三處考古試掘。(記者劉婉君翻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建造熱蘭遮城,在迎接台南四百年前夕,市府與成功大學合作,調查大員市鎮遺跡與海岸線,探尋大航海時代下的台南,在今石門國小北側發現疑似大水氾濫沖積及水相沉積地層,可能就是海岸線位置。考古團隊發現,地下所有文化層保存良好,「台灣在十七世紀成為世界貿易體系最重要基地的現狀,其實是被埋在地底下。」計畫向聯合國申請跨域無國界文化遺產。
土壤樣本送驗 確認海岸沉積物
成大自兩年前開始執行為期六年的「熱蘭遮城四百年」研究計畫,考古所依據《一六四三年熱蘭遮新地籍登記簿》等文獻資料,去年在原大員市鎮南端(今劍獅埕園區),以及東側當時海陸交界處(今石門國小)進行三處探坑發掘,於國小北側發現荷蘭時期、清代磚造結構層層堆疊,以及水相沉積的地層,考古所長劉益昌表示,經成大土木系教授李德河分析從水相堆積取得的土壤樣本,已確認為海岸沉積物。
國小南側 發現荷填海造地基礎
國小南側的探坑雖僅保留少部分的堆積地層,但也發現到清代早期的溝渠遺跡及部分房屋基礎的遺留,可以看到早期荷蘭人填海造地時,先鋪上廿公分的土後,再將磚塊打碎當做級配,為過去文獻並未提到的常民生活智慧。
劍獅埕園區在荷蘭時期已有街屋的街廓,後為清代水師五館之一「金門館」的地點,考古發掘看見連續磚造基礎與鋪面,出土文化均以十七、十八世紀瓷器為主,可能是金門館的建築遺構。
考古隊振奮 陸續復原熱蘭遮城
劉益昌表示,考古發掘結果與地圖、文獻比對出來的基本上是一樣的,說明整個舊大員市鎮下面所有的地層都還在,有可能透過考古發掘、文獻比對及其他科研究,將資料全部整理出來,秋天時將再尋找適合的地點,進一步展開較大面積的發掘,期盼未來也能比照日本修復平戶、長崎出島的荷蘭商館模式,復原一部分熱蘭遮城、大員市鎮,讓民眾真切感受四百年前台灣在世界貿易的重要地位,了解現在台灣性格特質的形成與發展,也告訴全世界,台南在十七世紀是世界最重要的城市。
盼向聯合國申請無國界文化遺產
劉益昌昨天與成大校長蘇慧貞、市長黃偉哲一同發表目前的試掘成果,劉益昌說,東印度公司是十六、十七世紀開始影響全世界的準國家形態商業機構,相信考古調查的結果將引起荷蘭、比利時的注意,希望透過荷蘭、比利時、島嶼東南亞、日本平戶、長崎等連結。地下所有文化層保存良好,「台灣在十七世紀成為世界貿易體系最重要基地的現狀,其實是被埋在地底下。」計畫向聯合國申請跨域無國界文化遺產。
考古團隊在安平石門國小北側發現荷蘭時期、清代磚造結構層層堆疊,以及水相沉積的地層。(記者劉婉君攝)
台南市政府與成大合作展開大員市鎮考古發掘。(記者劉婉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