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除中國天朝史觀 歷史老師:不必再填鴨
歷史課不該再以中國這個天朝為主,而是東亞各民族間平行互動,如此也符合當代史學趨勢。(本報資料照)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中,針對歷史已定調撇除「中國天朝史觀」,對此,多位高中歷史教師表示肯定,認為不必再如過去強調填鴨知識,而用主題讓學生深入思辨,強調「歷史不是記憶過去,歷史是要讓學生從過去的經驗知識當中,去產生智慧,去對應未來!」
符合當代史學趨勢
新北市三民高中歷史老師張文隆表示,以前都從中國朝代政治史,再談到對外關係,並習慣「天朝觀點」,先講中國、再講周邊,以中國為中心,但其實後現代主義浪潮下,講求「去中心化」思維,不該再以中國這個天朝為主,而是東亞各民族間平行互動,如此也符合當代史學趨勢。
張文隆說,過去歷史課都太著重知識,一直對學生填鴨,導致學生不會思考,但高中階段,應讓學子針對主題進行深入思辨,老師不該只純粹當個「書架」,把知識快速複製,反而應該因應資訊社會,教會學子快速搜尋資料,但要學會整理歸納,並提出解決對策等。
學生:應先認識台灣史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學生游騰傑認為,以前所學的歷史,分中國、台灣及世界,但厭惡該分類,且甚至有人認為在大學歷史系根本用不上,原因是該分類與自身關係不大,學生無法實際驗證,最後就僅能記憶背誦。在人人喊說要國際觀,但我們對於腳下土地又了解多少?過去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曾批年輕人不知希特勒是德國人,但結果李家同也是錯的,希特勒是奧地利人,可見這些強背的知識,對學子根本無感。
若未來歷史教育中,只是在中國、台灣等基礎上,再添加國際互動,卻缺乏跟在地文化的交流、互動,學子面對這些知識根本沒溫度沒感覺,一切又將回到「背多分」,呼籲學生應要先從台灣在地出發,才能真正有助國際觀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