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自然課綱 增「探究與實作」必修課

12年國教108課綱自然領域爭議表
引發排擠既有知識疑慮 課審大會今將續審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十二年國教課審大會昨審議自然領域課綱(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特地增列「探究與實作」必修四學分,卻引發排擠既有自然知識內容、擔心升學銜接等疑慮,國教署則強調,素養更能培植基礎能力;因相關細節文字尚未修正,今日將續審課綱。
過去隱含在各科內 新課綱特別增列並設定4學分
昨天會議由教育部長葉俊榮親自主持,國教署表示,過去探究與實作隱含在各科內,這次課綱特別拿出來並設定必修四學分,希望學生未來學習自然要強化操作、實作能力;課綱規劃自然領域十二學分,其中三分之一必須列為探究與實作必修,可跨科教學。
素養導向為全球趨勢 但高中校長憂老師恐不會教
大園高中校長朱元隆說,高中端目前推動阻力在於老師恐不會教,但素養導向為全世界趨勢,強調學生學習自然領域的歷程、能力,包含數據分析、資料判讀、形成問題、驗證實作、分析理解等,因沒有素材,亦不受教材限制,希望課綱能施行,讓學生不要填入太多死背知識,先學會科學研究方法,後續再深入。
家長團體憂知識授課剩8學分 基礎不足恐難銜接
家長團體、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表示,扣除探究與實作四學分,自然領域各科知識授課只剩八學分,擔憂恐不足夠,孩子需有足夠時數吸收,才能走向探究、實驗,實作經驗雖然重要,但基礎不足更讓人擔心,將來孩子升學,尤其報考理工醫農等科系,恐面臨銜接問題。
「探究與實作」新的教學方法、課程設計 培育技能
課審委員、全教總副秘書長李雅菁表示,自然的探究與實作內容,不能單獨設科,但可以是物理、化學等各科或跨科的探究,簡單來說,老師可設計一個主題,如研究PM2.5,該主題就會涉及物理、化學等,是新的教學方法、教學課程設計,但必須先有學科本質,後續盼讓學生學習解決問題能力。
朱元隆說,學生過去被強塞各種知識,但從未理解,只是死背公式,未來透過探究與實作,先培育好技能,後續到高三會加深加廣選修,再依興趣選擇想要的技能,譬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大一期中考題,拿到台灣就連國三生都會算,可見台灣教太多,但硬塞知識,並非國際科學教育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