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搞鬼 長大了 出現社交障礙
文/蔡禮后
一名20歲的年輕人因為長期覺得說話有困難,無法和人適當地交談而心情低落,出現社交障礙,而一度休學,又不想自暴自棄地半工半讀,孰料異想天開借酒壯膽,企圖在意識不是那麼清楚的情況之下面對顧客,祈求能有自然的應對。
一問之下,年輕人坦承自幼稚園開始就常挨罵,自己只是動作大些、講話大聲些,就被老師處罰。
印象中,小學一、二年級就常常掉東掉西、丟三忘四,不是作業忘了帶到學校,就是忘了帶回家寫,上課常分心,也會不小心和同學講話,常坐不住,屁股會動來動去,或是手常常閒不住。想到什麼就講什麼,不太考慮講出來的後果會如何,也容易得罪人,常常不明所以地被責罵,搞得自己心情很差。
我判定這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搞的鬼。原本緊張時,只有眨眼的情形,後來變成只要講話就會先吞口水或不自覺的咳嗽,覺得很不自然也很痛苦,現在變得緊張兮兮、鑽牛角尖地反覆想「要說的話會不會傷到人、會不會說錯話」,並且出現強迫行為。也就是,把東西的位置擺好,對齊某個角度 (強迫症)。
因為這些症狀而導致個案心情極度低落、興趣缺缺,甚至想用搖頭丸暫時地忘掉自己的痛苦,無助、無望、無價值感,想死掉卻沒有自殺的勇氣,顯然已經有憂鬱症。
其實觀看這個個案的疾病史,如果大人們能在孩子小時候幫他們注意「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的困境,明白他們不是故意犯錯,而是他們的大腦功能沒那麼成熟到可以應付外界的要求,所以挫折重重。
小孩如果在父母適當的養育下,應該不至於出現很大的問題,因為每一個小孩都想要學好,如果出現很大的問題就有些古怪,大人們請不要急著自責,因為很有可能會嚇到孩子,甚至情緒會波及孩子,讓孩子心生恐懼,更不敢把困擾告訴大人了。
改變孩子之前,必須要先改變自己的心境,明白孩子的生理機能由不得你們,只要及時就醫,跟醫師好好合作,對症下藥,就會雲開見天日了。
如果從小時候開始治療ADHD(注意力缺失過動兒),促進專心和自控的能力,增加其自信,不會動輒得咎,也不會被人恥笑「白目」。在藥物治療與老師家長的認知行為治療的雙管齊下,就會導入良性循環,建立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情緒控制能力,就不會產生併發症了。(本文作者為署立台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