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師比」調降 各校數字疑灌水
〔記者吳柏軒、林曉雲/台北報導〕因應少子化危機,教育部一○六學年起調降大學的生師比,從現行卅二降為廿七。但高教工會指出,部分大學用兼任教師擴大教師數量,甚至不教課的教官、助教也計入。相對地,實際造成老師教學負擔及使用教學資源的中生等境外學生、交換生等則都不算學生數,一堆數據美化灌水,各大專的實際生師比恐怕比表面數字還惡化。
教官納教師 外籍生不算學生
教育部去年修訂「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規劃將大專院校生師比從卅二降為廿七、日間學制生師比從廿五降到廿三、研究所生師比從十二降到十,教育部今年核定各大學一○六學年招生總量時就全面適用。
據統計,一○四學年有卅多校生師比偏高,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算法相當複雜,有分日間、夜間學生,或專任、兼任教師等加權。但今年用新標準來審核各大學一○六學年招生名額,目前公私立學校所提報生師比皆有符合標準。
不過李彥儀也坦言,各大學雖在數量上的生師比符合部訂標準,但質量上確有不足,查核過程中發現,不少學校增聘兼任教師,因此今年也設「天花板」,目前四個兼任可抵算一個專任,但此類「折抵專任」最後不能超過總量的三分之一。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則質疑,教育部對生師比定義不明,其實有許多灌水空間,如學生數據竟剔除境外、交換學生,老師數據卻把教官、兼任及專案教師都納入。
從32降到27 仍比國際高
高教工會指出,國際高教生師比數據,美國十五.八、英國十九.九、法國十五.六、日本十.四,甚至中國都僅十七.三,台灣有努力空間。
高教司副司長朱俊彰回應,生師比並非唯一參考教育品質的依據,仍要回到實際教學現場,看課程開班狀況。而且,除了總量管制,也要求一般系所要有專任教師七名、有開碩士班者九名、有開博士班者十一名等,亦規定正教授的比例,也就質量控管。
公立大學認為,降生師比必須擴增教授員額做好配套。私校則哀嚎調降後陡增的新聘人事成本,盼教部給教學優良學校多一點補助,或開放調漲學費的空間。
清華大學主秘李敏說,公校問題還不只是能聘多少人,還要跟國際競爭人才,調降生師比對頂尖大學而言並不夠好,主要仍擔憂相關補助經費縮減,盼整體配套要做好,期待未來後頂大持續挹注。
公校要配套 私校要補助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說,大部分學校雖都能調整師、生數量以求符合標準,但若站在教育成本角度,品質與成本勢必連動。且降生師比過程中,還要觀察許多招不到學生的學校跟系所,看似數據下降,其實是學生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