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0年》「健保改革缺的是魄力!」 專家:政治決斷力是關鍵

「健保30 永續研討會」連兩天邀集政府部門與專家學者對話,探討健保改革方案。(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全民健保自1995年實施以來進入了關鍵改革階段,專家一致認為,分級醫療是改革的核心之一。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志鴻回憶,健保初期原計畫延續公保的分級轉診制度,但遭全台醫學中心院長強烈反對,最終政府迫於壓力而取消政策;如今急診壅塞、醫護流失,與當年未落實分級醫療息息相關。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直言,健保改革不缺人才,缺的是政治決斷力,必須克服利益團體壓力與體制內的惰性,展現強大的決心才能促成改變。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台灣研究基金會、台灣健康保險學會及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一連兩天舉辦「健保30 永續研討會」,探討健保改革方案,今天最後一天,邀集政府部門與專家學者共同對話。
限制醫學中心門診占比 落實分級醫療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指出,大醫院不願放手輕症病患,衝擊區域醫院,自健保實施以來,區域醫院數量由568家減少至352家,分級醫療急待強化。今年健保推動「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並限制醫學中心的門診占比,有助落實分級醫療,但同時也應強化醫院評鑑,讓各級醫院做該做的事。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提到,區域醫院門診占比達56%,而醫學中心為54.5%,顯示分級醫療並未徹底落實,此外,近10年來醫院門診就醫人次增幅達19%,診察費增36%,檢驗檢查費更飆升65%,合理性有待檢討。
「未來醫療體系應該長什麼樣子?我覺得應該要打造區域化的醫療體系!」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強調,台灣的醫療體系應該進行區域整合,讓醫學中心領導區域醫療網絡,改善病人照護的連續性,並讓健康管理走向「論人計酬」,透過支付系統帶動醫療體系改變。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則分享了日本的分級醫療模式,日本將病床數超過20床的醫院劃為「病院」,少於20床則為「一般診所」,並設有「齒科」,依規定必須支付「擇院費」、「選定療養費」,促使民眾選擇就近診療,有效落實分級,值得台灣借鑑。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專家們的建議為健保改革提供寶貴參考,像是林宏榮院長提到的「區域照顧」概念,可促進社區醫師提供整體照護,讓中小型醫院發揮長期、療養功能,大型醫院則專注於急重症患者,區域協作有助於健康促進與降低醫療資源消耗,並實現自然雙向轉診。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在研討會閉幕式上直言,改革必須克服利益團體壓力與體制內的惰性,並展現強大的決心,即使遭遇強大反對聲浪,甚至面臨威脅,都要堅持到底才能促成改變,他也特別點名總統賴清德,認為身為醫生出身的總統,對醫療體系的理解深厚,更擁有最佳機會推動健保改革,為健保未來30年留下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