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用手機時間是運動的3倍 學者:對防範網路詐騙「知易行難」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黃葳葳,今日在立法院發布「AI世代台灣青少兒美感素養與數位韌性報告」。(記者林曉雲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黃葳葳,今日在立法院發布「AI世代台灣青少兒美感素養與數位韌性報告」,調查小學三年級至大學四年級近9000名在學生,每週使用手機31.27小時,上網30.4小時,收看電視11.28小時,運動僅10.53小時,上網主要是玩遊戲、看影片、聽音樂,調查也發現學生在認知上雖可理解有網路詐騙及假訊息,但「知易行難」,對資訊導向的分辨力和行動力例如互動網友身份查驗仍顯不足。
黃葳葳說明,8成以上受訪青少兒有自己的手機(80.4%),其中9成以上是智慧型手機可上網,其中週間平日每天平均用手機或平板3.7小時,運動1.43小時;週末假日上網5.95小時,運動1.69小時;71.1%每天上網,47%常獨自一人上網,最常使用的是入口網站,以影音社群平台為主,26.6%YouTube,其次是Google(24%)、Instagram(19.2%)、Tiktok抖音(12.4%)、Facebook(8.4%),上網地點79%是家中。
此外,黃葳葳表示,依調查結果,青少兒上網是玩遊戲、看影片、聽音樂,各約占15%,查詢資料和用社群網站也各占11%,再其次為即時通訊、看娛樂資訊、下載軟體及寄發mail、看新聞,她提醒,孩子雖用社群短影音看到美好的布置及美景,但看到和採取行動是兩回事,而觀察青少兒數位韌性,在網路安全素養如「不要給陌生網友個人資料」、「在網路上散布不實訊息是不對」等警覺性較高,不過對非操之在己的網路資訊如網友身份分辨知能等仍待提升。
立委邱志偉表示,調查發現網路訊息零碎,較少接觸深層性思考議題,產官學成立合作平台,關注學生上網安全等議題。調查建議政府提高學生的創意思維,善用AI科技協作,並加強情意教育、數位韌性及拓展生態視角,調查回收8465份有效問卷。
文化部代表說明,透過優質節目製作抓青少兒的眼球,小公視也開台,其次是培養閱讀習慣,文化幣發放明年將下降至13歲至15歲,也政策性鼓勵有更多台灣原創的繪本,明(114)年也將舉辦首屆國際兒少書展。教育部師藝司科長彭寶樹回應,教育部長期推動美感教育,會將今日建議納入相關政策參考。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黃葳葳(右二站者),今在立法院發布「AI世代台灣青少兒美感素養與數位韌性報告」。(記者林曉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