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跨國空污源頭 環境部拚4年內發射空品衛星
環境部長彭啟明(中)和TASA中心董事長吳誠文(左)、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簽屬空品衛星與國際監測合作協議。(記者楊媛婷攝)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為進一步監控我國的空氣品質,環境部今(26日)宣布和國家太空中心(TASA)、中央大學簽署空品衛星與國際監測合作協議,將發射我國的大氣污染監測衛星並推展國際監測網,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拚4年內發射至少1顆衛星,可更即時掌握空品狀態,並精確掌握跨國空污源頭。
環境部和TASA、中央大學合作發射空品衛星,監測空氣品質和境外污染源,太空中心董事長、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表示,過去做環境監測,都是從地面偵測,現在的衛星雖可從空中監測,但通常都侷限在國土領域內,未來的空品衛星將更擴充監測領域,不只可掌握本土境內的空污,也能看到空污源頭,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台灣本土境內的空污,一直都懷疑可能受境外污染物影響,未來空品衛星監測的資料可提供更確切的證據資訊。
TASA主任吳宗信進一步指出,現在衛星光學籌載的技術,已可透過地面的植被反推溫室氣體排放情況,若再搭配其他衛星與地面觀測資料,可以「小時」為尺度單位精算出空污可能發生熱點等,未來相關數據將會提供給政府作為制定淨零政策參考,至於衛星發射的顆數,可能會有3到4顆。
環境部監資司司長謝炳輝表示,現行的衛星監控資料因為都是掌握到他人手裡,較難即時掌控,期待未來有空品衛星後,可更即時掌控空氣品質,他也表示,外界推測我國的「鄰居」可能是造成我國嚴重空污的排放源頭之一,但「鄰居」監測資料並不公開,未來透過我國衛星監控,可更清楚「鄰居」對我國空污的貢獻度。
彭啟明表示,未來也希望可以將相關資料分享給其他國家,擴大區域應用,成為亞太區域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