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創舉!國海院攜手中山大學首登「極星號」破冰船 北冰洋研究2個月

    國海院副研究員傅科憲抵達北緯90度的「北極點」。(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國海院副研究員傅科憲抵達北緯90度的「北極點」。(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2024/11/18 11:28

    〔記者洪定宏/高雄報導〕歷經1年努力,國家海洋研究院與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榮獲德國阿弗瑞德.韋格納研究所審查通過,於今年8月由國海院代表台灣,搭乘國際知名的「極星號」破冰船(RV Polarstern),前往北緯80度以北的北冰洋海域,並抵達北緯90度的「北極點」,進行2個月的海洋科學探險,取得珍貴的北冰洋水文資料,成為台灣海洋研究單位的創舉。

    國海院院長陳建宏強調,2022年6月25日,國海院、中央大學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合作,在北極冷岸群島的史匹茲卑爾根島朗伊爾城,成立台灣極地研究站且掛上國旗牌匾,這是台灣歷史上首度在北極成立研究站。如今再度有機會跨國合作,深入北冰洋研究,凸顯台灣「極地海洋科學」獲得國際肯定,更是台灣海洋研究的全新里程碑。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方盈智指出,透過這次跨國北冰洋科學合作,展現台灣積極關注全球議題與極區海洋環境的改變,此舉將促成更多國際合作,並成功為台灣鏈結北冰洋海洋科學研究開創新的一頁。

    代表台灣參與這次北冰洋海洋科學調查的國海院副研究員傅科憲表示,共有12國、53位研究人員從挪威登上極星號,向北深入北冰洋航行超過1萬2000公里,沿途進行海洋與海冰上調查作業,包含海水溫度與洋流的改變、海水化學樣本採集、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海冰與海洋交界變化等,希望了解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北冰洋海洋動力與環境的變遷。

    傅科憲負責觀測與分析研究船航線上的溫度與鹽度垂直剖面、海流等水文資料,希望有助於深入了解全球氣候變遷的機制,並增加預測能力、提供台灣學研界未來在北冰洋進行基礎研究與海洋政策事務參考。

    傅科憲指出,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範圍持續縮小,例如今年9月初衛星觀測顯示北冰洋海面覆蓋面積在夏季達到最小範圍,是近45年海面面積排名第9低,夏季海冰覆蓋範圍每年仍呈負趨勢減少。

    航行調查過程,讓傅科憲印象深刻的事情,包括有科學家生病需緊急返航尋求醫療支援,打亂原本的規劃,所幸最後仍順利完成;發現正在冰上覓食的野生北極熊;穿著非常厚重的防寒衣在海冰上作業;在北緯90度的北極點(North pole)進行科研活動;從研究船上搭乘直升機到附近冰層執行水文剖面調查,返航時遇強烈磁爆,驚喜看到極光。

    國海院副研究員傅科憲代表台灣,搭乘「極星號」破冰船到北冰洋海域調查研究。(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國海院副研究員傅科憲代表台灣,搭乘「極星號」破冰船到北冰洋海域調查研究。(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極星號」破冰船航線圖。(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極星號」破冰船航線圖。(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研究團隊使用鑽洞機、鋸子鑿洞,將科儀設備固定在海冰上,進行海流量測。背景為極星號。(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研究團隊使用鑽洞機、鋸子鑿洞,將科儀設備固定在海冰上,進行海流量測。背景為極星號。(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研究團隊將科儀設備固定在雪橇,再用雪上摩托車拖至海冰上作業地點。(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研究團隊將科儀設備固定在雪橇,再用雪上摩托車拖至海冰上作業地點。(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在海冰上覓食的北極熊。(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在海冰上覓食的北極熊。(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