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飛碟」的奇幻漂流 60小時繞行澎湖175公里
國海院科研浮標(下)被強浪沖到高灘地。(國海院提供)
〔記者洪定宏/高雄報導〕國家海洋研究院專屬的科研浮標為黃色圓盤狀,被暱稱為「黃色飛碟」,其中1具在凱米颱風襲擊期間,短短60小時繞行澎湖海域175公里,最後被強浪沖上距離海平面高度達6公尺、水平距離50公尺的高灘地;國海院強調,如果是人員落海,「不僅難以研判漂流到何處,更有可能被強大能量拉扯,後果絕對不堪設想」。
國海院助理研究員呂宜潔指出,這枚浮標從7月22日深夜海上颱風警報發布開始,在外圍環流作用下,從澎湖西嶼外海快速向南漂移,並在60小時內,繞行望安、花嶼海域175公里,曾遭遇4.93公尺的大浪,最大波浪能量是平常海況的200倍,8月5日在望安水垵港附近礁岩海岸被發現。
國海院發現,浮標所在的礁岩海岸旁高灘草地,是平常海水無法抵達的位置,粗估距離海平面達6公尺高、水平距離50公尺,研判這顆重量11公斤的浮標,應該是在颱風期間被暴潮、大浪推湧上岸。
換句話說,颱風期間的強風、低氣壓、惡劣海況交互作用下,引起的「風暴潮」將沿近岸水位異常抬升,再加上超過1層樓高的大浪,猶如將浮標「拋飛」至高灘地,若是人體,後果不堪設想。
國海院分析浮標漂流的軌跡。(國海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