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花蓮強震 中山大學團隊首次取得震央「海底揚塵」

中山大學海科系副教授林玉詩領隊,與中央大學、中研院與台大地球物理及化學等跨領域團隊,搭乘新海研3號前往花蓮外海震央區域進行水下探勘。(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海科系副教授林玉詩領隊,與中央大學、中研院與台大地球物理及化學等跨領域團隊,搭乘新海研3號前往花蓮外海震央區域進行水下探勘。(中山大學提供)

2024/04/18 12:12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0403花蓮強震後,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火速籌組跨領域研究團隊,搭乘新海研3號研究船深入震央區域進行海洋環境變化紀錄,這是台灣研究團隊首次直擊海底強震歷史紀錄的關鍵鑰匙霧濁層(海底揚塵)並成功採集分析樣本,盼對致災性強的近海地震研究有突破性助益。

中山大學海科院表示,曾有研究報告指出,斷層錯動可能造成地底流體逸漏,造成海水化學成分異常,也可能誘發大範圍海底山崩,引起海底揚塵,然而這些物質會隨時間逐漸稀釋,因此把握時效進行水文地質調查尤為重要,因此在地震發生1週內,立即動員新海研3號相關單位,包含船務室、全體船員、貴儀中心和船代公司,迅速聯合中央大學、中研院與台灣大學的地球物理及化學跨領域團隊,由中山大學海科系副教授林玉詩領隊,前往花蓮外海進行水下探勘。

林玉詩表示,團隊歷經1天顛簸的航程抵達震央達測區,先使用多音束測深儀進行海底地形測繪,並同步利用底質剖面儀掃描海床沉積物,並進一步使用水文探測器,施放電火花震源鎗及訊號接收纜線,利用高解析反射震測技術尋找潛藏在海床下地震產生的斷層錯動。

5天的航次中,探勘斷層面、測繪海底地形並調查地震引起的即時海洋環境變化,完成了主震與餘震區共322公里的地形與底質測線、184公里的震測測線以及三站水文剖面,在多處大陸斜坡探測到海底山崩造成的底質擾動,並在水層中發現巨厚的霧濁層,攜回珍貴的海水樣本以利後續分析。

林玉詩強調,和陸地上斷層研究相比,海底斷層與其造成的地形變化無法以肉眼或衛星觀察,需仰賴研究船搭載的精密設備收集資訊,這是台灣科研團隊首度直擊震央海域,觀察到非常厚且範圍廣袤的霧濁層。科學家預測,強震造成的海底揚塵,若物理、化學特性有別於一般非地震時期的沉積物,「未來海洋探勘再遇到相似特性的沉積物,將有機會揭開該區域地震次數、年分等海底密碼。」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廖德裕表示,這些霧濁層除了影響海洋生態外,也是科學家解開地層中有關海底強震歷史的關鍵紀錄,為海洋研究動員與資源整合寫下新頁。期待第一手的觀察和研究,有新的科學數據產出,提供政府國土規劃的參考,也能激發後續更多的研究量能投入,讓台灣在致災性強的近海地震研究能有突破性的進展。

研究團隊施放電火花震源鎗及訊號接收纜線,尋找潛藏在海床下地震產生的斷層錯動。(中央大學博士候選人林廉凱提供)

研究團隊施放電火花震源鎗及訊號接收纜線,尋找潛藏在海床下地震產生的斷層錯動。(中央大學博士候選人林廉凱提供)

夜間電火花震源及訊號接收纜線佈放。(中研院研究助理陳勁燁提供)

夜間電火花震源及訊號接收纜線佈放。(中研院研究助理陳勁燁提供)

研究團隊在電儀室內觀看及時水文資料。(中山大學提供)

研究團隊在電儀室內觀看及時水文資料。(中山大學提供)

研究團隊的航前會議。(中山大學提供)

研究團隊的航前會議。(中山大學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

熱門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