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白蟻家族添新成員 興大團隊新年發表2新種
興大研究團隊包括李後鋒、蔡經甫及吳佳倩(右起)等研究團隊發表2台灣白蟻新種。(興大提供)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追蟻10餘年的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鋒研究團隊,1月發表「綠島新白蟻」與「白足樹白蟻」兩個新物種,兩新種均屬於「木白蟻科」,因木白蟻科族群小,要找到蹤跡十分不易,其中發表的新種「白足樹白蟻」,第一次是在2007年採集到,卻一直到2014年,才收到第2個樣本,歷經10餘年抽絲剝繭,才確認是新種。
另一個全世界目前只有綠島才能看見蹤跡的新物種「綠島新白蟻」,則是於2015年首次採集,李後鋒說,當年第一次採集到雖判斷應是新物種,受限於過去分類資料的不足,也歷經近10年才確立它的分類地位;目前台灣已知的白蟻家族成員,增到5科23種,李後鋒與興大學昆蟲系博士生吳佳倩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蔡經甫等研究團隊的追蟻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Taiwania》。
李後鋒強調,多數人對白蟻的印象,多停留在是威脅居家環境的害蟲,但台灣的23種白蟻中,會造成危害的僅佔小部分,主要是台灣家白蟻、格斯特家白蟻,台灣山林間分布多樣的白蟻,是大自然中重要的分解者,也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李後鋒說,木白蟻只吃特定濕度的木材,蟻巢四散在森林中的各個角落,又隱身在木材深處,光是要找到蟻巢就是一大挑戰;民眾熟知、會對居家環境造成危害的家白蟻,一巢動輒有百萬大軍相較,木白蟻蟻巢一巢大約數千隻,相對勢單力薄,分類鑑定須採集到工蟻、兵蟻、有翅型等不同生殖階段的個體,採集難度高。
李後鋒另指出,台灣過去的木白蟻科物種命名可追溯到日治時期,由生物學家素木得一、松村松年分別在1909年、1912年所進行,但兩人過去發表的文章描述較為簡短且缺乏精確的診斷特徵可供辨識,且歷經百年來不少模式標本佚失,無法和後來採集的新種進行比對;現今雖可藉由DNA分子生物技術輔助物種分類研究,但仍要累積足夠的樣本才能DNA分析。
他說,這次發表的「白足樹白蟻」,第一次在2007年採集到,卻直到2014年才收到第二個樣本,前後歷經10餘年,不間斷的在台灣各地尋覓,慢慢抽絲剝繭,終於解開它的身世之謎。
白足樹白蟻,左為有翅生殖蟻、右為兵蟻。(興大提供)
綠島新白蟻,左為有翅生殖蟻、右為兵蟻。(圖興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