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吳宗憲對《夜夜秀》給建言 民團質疑發言把神經病貼標籤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指出,污名化標籤讓有心理健康需求的人不敢光明正大求助資源;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freepik)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指出,污名化標籤讓有心理健康需求的人不敢光明正大求助資源;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freepik)

2024/01/29 16:15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中國媒體人王志安登上「賀瓏夜夜秀」嘲諷殘疾人士挨轟,綜藝天王吳宗憲近日透露去錄「賀瓏夜夜秀」時有跟他們說這樣不太好,並表示「訕笑身障人士是不可以的,不對的,你可以找正常人來演神經病OK,但是你不可以叫神經病去演神經病」。對此,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今(29)日發出聲明表示,這段看似為身障者的呼籲,但也是再一次把精神疾病(神經病)貼了標籤,呼籲「精神疾病」的標籤夠多了,期盼大家一起撕下污名化標籤,並提醒「好笑也需要底線」。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表示,請別再用「精神障礙、精神疾病」來形容、譬喻各種不當行為、危險和暴力,來加深社會對「精神障礙、精神疾病」負面印象,例如:前一陣子引發熱議的「本車駕駛/騎士患有精神疾病」的汽/機車貼,把精神疾病做成KUSO車貼在市面上販賣,在路上趴趴GO,也無「法」可擋。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指出,這些標籤讓「精神障礙者、精神疾病者」在生活上受到各種歧視與社會排除,讓有心理健康需求的人不敢光明正大求助資源,「精神障礙、精神疾病」不缺被貼標籤,缺的是不要再複製標籤,以及願意一起撕下標籤的人。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說明,國內「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74條、「精神衛生法」第38條強調「…不得使用歧視性之稱呼或描述,…或誤導閱聽人對身心障礙者產生歧視或偏見之報導…」規定,並要求撤下相關報導、出版品,以防止擴大誤導閱聽者對精神障礙者產生偏見與歧視,而造成人權損害或剝奪平等權,同時2014年公布媒體報導精神疾病「六要」與「四不要」原則說帖,但這些大多在督促與約束傳播媒體。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認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好笑也需要底線,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需要重視「標籤、偏見與歧視」等言論對他人產生的效應,或許只是一個好笑而已,為何那麼高標準的被看待?是因為那會帶來幾千、幾萬的流量,24小時影片隨時點開就播放,將大家多年致力於去污名、改變刻板印象的一切努力化為零,道德標準高是因為如此,沒有別的。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指出,理解「強調人權與尊嚴」,是為了避免歧視所帶來的生活負面影響,儘管「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在國內施行9年多,但身心障礙者受到歧視和不平等對待的情形仍是處處可見。如果社會仍不時將障礙特質的名詞,使用在對他人訕笑、怒罵、貶抑等,很顯然政府需要做更多社會教育、意識提升,也希望呼籲公眾人物、自媒體經營者,應學習、做功課在如何避免造成歧視、貼標籤、污名化的言論,消費者避免購買造成歧視、貼標籤、污名化的商品。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