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學界影響力第一人!「高熵合金之父」清大葉均蔚
清華大學材料系講座教授葉均蔚開創全新的金屬調合學。(圖由國立清華大學提供)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有「高熵合金之父」的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系講座教授葉均蔚登美國史丹佛大學團隊日前公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在單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中名列全台第一;並在全球的材料領域榮登第二名,在華人材料領域中排名第一。
清大指出,葉均蔚打破以往學界所認知合金所含金屬元素越多、比率越高越易脆裂的迷思,率先提出高熵合金理論。他混合5種或5種以上等量或比例接近的元素,創造出更強、更韌、更輕,且耐高溫、抗腐蝕、延展性更高的新型合金,開創全新的高熵材料研究領域。
美國史丹佛大學團隊自2019年起,使用全球最大的論文引用資料庫Scopus,依據總引用次數、綜合評估質與量的H指數、單獨或第一作者等6項關鍵指標,來分析全球約960萬名科學家的研究表現,發表「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其中包括「終身」及「年度」兩項科學影響力排名。
史丹佛大學團隊2023年底公布的「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中,統計全球科學家在前一年,即2022年的年度科學影響力。葉均蔚在全球所有領域的科學家中排名第152名,也是全台第一。
葉均蔚表示,歷年來發表論文的篇數294篇,總引用次數近4萬4千次,都不算是最多的。且是學士、碩士、博士學業都在清大完成。一輩子沒有留過洋,是道地台灣土產博士。他在1995年有高熵合金的構想及探索,但這個顛覆傳統材料配方思維的想法卻不被接受。但他堅持不懈,一步步實驗、驗證,建立起高熵合金的理論架構。在2004年,一口氣發表5篇震撼國際的重磅論文,命名「高熵合金」(High-entropy alloys),論述高熵合金原理,並提出4項核心效應,帶動其它高熵及中熵材料研究,也開創全新的材料研究及應用領域;開發出的新材料已應用於民生、智慧機械、生醫、國防及太空科技等領域。
葉均蔚被國際譽為「高熵合金之父」,獲2021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頂尖國際期刊「自然」(Nature)更在2016年特別越洋專訪葉均蔚,報導他獨創的「金屬調合學」。他說,高熵代表的是多元、包容、融合與和諧。古代製作青銅器,會在銅中加入錫增加強度;但錫不能加太多,否則容易脆裂。同樣地,將碳元素加入鐵中成為碳鋼,碳越多,強度越強,但也越脆。但葉均蔚打破迷思,他認為,當多種元素混合時,亂度高的混合態反而變得穩定,性能更好。
清華大學材料系講座教授葉均蔚希望研發出更強韌、更耐溫的高熵合金及室溫超導材料,實現他的飛碟夢。(圖由國立清華大學提供)
清華大學材料系講座教授葉均蔚開創全新的金屬調合學。(圖由國立清華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