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30年 雁鴨重回高雄澄清湖棲息、覓食
消失30年,雁鴨重回高雄澄清湖棲息、覓食。(高雄鳥會提供)
首次上稿 01/09 23:03
更新時間 01/10 06:30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高雄澄清湖原本是重要的雁鴨棲息地,過去可達成千上萬盛況,1994年後僅剩零星,近日鳥友觀察到小水鴨及琵嘴鴨等雁鴨成群現蹤,事隔30年後重回澄清湖棲息、覓食,令人驚喜。
澄清湖是高雄重要的觀光勝地與水源保護區,原本是高雄地區重要的雁鴨棲息地,高雄市野鳥學會前會長歐瑞耀曾於「由雁鴨生態看大貝湖」文中,提及澄清湖1960年開放遊覽以前成千上萬水鴨,據說群飛時可遮日,可見數量之多。
高雄鳥會1985年舉辦首屆澄清湖水鴨觀賞季,還可見上千隻雁鴨,但到了1994年之後,只剩下零星幾隻雁鴨,沒想到事隔30年之後,有鳥友近日於澄清湖得月樓畔,觀察到小水鴨及琵嘴鴨,鳥友直呼是令人驚喜的好消息!
高雄鳥會表示,台灣野外記錄雁鴨超過40種,大家印象較深刻是綠頭鴨、紅面番鴨、天鵝等豢養種類,其中鴛鴦和花嘴鴨也有在台灣繁殖族群,其他大多數種類是冬候鳥,少數為迷鳥。雁鴨常群聚活動、覓食,棲息環境多為不受干擾的開闊水域;除了在水域棲息之外,雁鴨常會飛至周遭水田、魚塭、淺灘地覓食。
高雄鳥會指出,澄清湖水域一直存在,但周邊魚塭、水稻田消失,變成醫院、棒球場、勞工中心、湖濱大樓,鳥類是環境指標,反映周遭環境變化大,從成千上萬隻雁鴨,逐漸離開澄清湖。
鳥友近日觀察到水鴨重回澄清湖得月樓附近沈沙區泥灘地停棲、覓食,還有反嘴鴴、小環頸鴴及青足鷸等水鳥伴隨;鳥會認為這是一個創造友善環境的契機,沉沙區需定期清除淤泥,屬於人為干擾地區,並非友善的候鳥棲息環境。
鳥會建議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可於每年冬季最冷12月至隔年1、2月雁鴨主要越冬期間,降低或暫緩機具進入清除淤泥工作,維持淺灘地提供雁鴨、鷸、鴴等水鳥利用,既能維持清除淤泥工作,也保留冬季水鳥棲息環境,創造雙贏共榮局面。
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說,一個城市是否能夠成為宜居城市,不只有顧慮到人的生活環境,也能公平對待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期盼澄清湖提供一處候鳥暫停歇腳環境,將是水公司友善環境,以及高雄做為宜居城市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