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泊浮筒一年二度出現龍門後灣海域 澎湖成為中國海廢集散地
澎湖龍門後灣海域,再度出現中國繫船浮筒。(熊姓民眾提供)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東北季風再起!隨著洋流風向,澎湖群島再度成為中國海廢集散地。湖西鄉龍門後灣沙灘,又出現大型黃色物體漂浮,由於上面沒有天線等偵查儀器,初步排除是海洋監測器,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七岸巡隊研判是繫泊浮筒,這是今年同一地點第二度發現,加上中國民生海廢,污染美麗的澎湖海岸線。
四面環海的澎湖群島,因位處洋流交匯點,帶來微生物等營養源,孕育豐富海洋資源,被視為台灣種原庫,成為海洋學術研究單位投放海洋觀察儀器的重鎮,同時因戰略位置重要,更有多國觀察水文、流向及流速等儀器充斥其間,但因海象及流速過快等問題,澎湖海域已多次發現海洋觀察儀器,都在面北海岸線,主要是順著東北季風及洋流而來。
今年6月遊客前往黃金海岸線的龍門後灣沙灘覽勝,就發現海域上有大型不明黃色漂流物體,根據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學術鑑定,發現上面未裝設天線或任何探測管線,並非是海洋觀測儀器,澎湖第七岸巡隊根據圖樣辨識,研判是繫泊浮筒,澎湖並未使用,研判是由中國漂入,睽違6個月之後,又再度出現。
繫泊浮筒是指設在水上的供繫船用的密封鋼質浮體。由浮筒、錨鏈、錨碇3部分組成。浮筒通過錨鏈、錨碇固定在水面上,浮筒上有供船舶繫纜用的系船環和鋼質卸扣,由專用的繫纜艇協助船舶進行繫纜作業。在單浮筒繫泊情況下,船舶受風、流作用將圍繞浮筒漂移。為此,在港內多用雙浮筒繫泊,即首、尾纜各繫一個浮筒,船舶即可穩定在水面位置上。
澎湖成為中國海廢集散地,影響海岸線觀瞻。(熊姓民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