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藤寮坑溝、大窠坑溪轉型生態溪流 水岸生物回歸
大窠坑溪利用地勢高低急,營造生態棲息環境。物種數也由67種增加到197種。(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新北市中和藤寮坑溝及泰山大窠坑溪水環境改善工程經水利局一年的生態調查監測,發現藤寮坑溝及大窠坑溪物種分別多達188種及197種。其中台灣特有種八哥、五色鳥現踨,大窠坑溪也出現本土特有魚類,如台灣石(魚賓)、台灣鬚鱲等,顯示水利局將原三面光混凝土溝渠整建為生態溪流後,已逐步展現成果。
水利局長宋德仁表示,除了本土特有種生物之外,期間還發現多種昆蟲棲息,如花鳳蝶、青鳳蝶、紫紅蜻蜓及善變蜻蜓等,鳥類則有金背鳩、大卷尾、白頭翁、紅嘴黑鵯等;值得一提的是,藤寮坑溝還出現紅冠水雞家族,牠們是生態環境先驅物種,有好棲地才會出沒,而翠鳥、周氏樹蛙、斑龜等也都有紀錄,甚至大窠坑溪還觀測到冬候鳥磯鷸,相信未來還會發現更多的嬌客。
宋德仁表示,河川環境營造不僅重視工程品質,也非常關注完工後的成效,因此委託專業生態團隊,進行為期一年的生態調查,發現溝渠不僅水清了,生態也更豐富,藤寮坑溝相較於施工前,調查紀錄累積物種數由68種增加到188種;大窠坑溪累積物種數也由67種增加到197種,顯示水環境改善工程完工後,兩處溪流的棲地營造非常成功。
宋德仁補充,藤寮坑溝主要是排洪用,過去因水質不好且河道上面無任何植栽,是一條光禿禿的三面光混凝土排水溝,近年污水接管率提升,接管戶數已超過120萬戶,水質獲得改善,在不影響排洪狀況下,渠道內營造一個近自然的生態溪流,提供生物棲息空間,另岸邊的步道及綠帶的混合陸廊,保留原行道樹綠帶,並增設雙線單向自行車道,給民眾舒適又安全的休憩場域。
藤寮坑溝原是一條光禿禿的三面光混凝土排水溝,近年污水接管率提升,接管戶數已超過120萬戶,水質獲得改善,在不影響排洪狀況下,渠道內營造一個近自然的生態溪流。(記者翁聿煌攝)
新北市水利局整治市區排水溝渠,逐步轉型為生態溪流。(記者翁聿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