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地面型光電亂象 地球公民籲盡早提出「能源用地白皮書」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蔡卉荀建議,政府先做好規劃再擬定新的地面型光電政策,避免農漁業被犧牲。(記者陳嘉怡攝)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地面型光電開發近來頻傳「綠能蟑螂」橫行向光電業者索取回饋金,又有消息傳出要發展新的光電政策「綠能發展區」。地球公民基金會今(1)日舉行記者會表示,光電推動必須有整體性規劃,做好區位選址評估、農漁業產業配套、當地居民溝通,並呼籲經濟部儘早提出「能源用地白皮書」,先解決當前光電問題,再擬定新政策。
根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台光電設置量約完成10.22GW,其中地面型約3.97GW、屋頂型約6.25GW,距離2025年的20GW(地面12GW、屋頂8GW)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其中地面型光電進度較為落後。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蔡卉荀表示,鑑於過去地面型光電引發諸多爭議,去年4月經濟部承諾會擬定「能源用地白皮書」,作為未來光電政策的空間規劃原則,然而現在能源用地白皮書還沒出來,就傳出農委會和經濟部正著手準備在台17線以西的低地力農地規劃綠能發展專區。
地球公民議題部專員梁聖岳也指出,根據套圖結果,目前在台17線以西的低地力農地,很大一部份與農委會公布的「國土綠網區域保育軸帶」重疊,要在國土綠網上設置光電並非不可行,但必須說清楚保育對策及各區域開發總量的上限,減輕光電發展對西部沿海生態的衝擊。
嘉義在地農友吳其融認為,當今漁電共生政策之所以會產生諸多問題,就是因為綠能業者狹著資金與政策支持,讓農漁民容易成為犧牲者,必須配合光電設置改變經營模式,甚至放棄耕作或養殖。為避免農漁業再次被犧牲,中央政府在擬定光電政策時,應找地方政府及當地農漁民參與討論,使光電與農漁業發展能被平等看待。
蔡卉荀認為,目前地面型光電面臨區位選址評估、農漁業產業配套、生態保育、公民討論等問題待解,若就此貿然推出新的綠能發展規劃,容易造成社會誤解,政府是否又要放寬光電限制、農漁業是否又被犧牲,建議政府先解決問題,並儘早提出能源用地白皮書,再擬定新的光電政策,這才是加速綠能發展的正確方向。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蔡中岳總結,無論執政黨或在野黨都支持再生能源發展,但綠能蟑螂事件一再發生,就代表現行機制出現問題,呼籲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及行政院應有整體規劃,取代各自找地,從制度上解決問題。
地球公民議題部專員梁聖岳認為,「綠能發展區」要在國土綠網上設置光電並非不可行,但必須先有保育對策及總量管制。(記者陳嘉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