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了COVID-19 李秉穎:經驗檢討防範未然!
ACIP(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認為,未來新冠會走向「感冒化」。(記者邱芷柔翻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將於5月1日起改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將同步解散,宣告COVID-19疫情終結。ACIP(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認為,未來新冠會走向「感冒化」,就不需要每年都打疫苗,他也強調,衛生單位應吸取此次疫情經驗,鼓勵發展國產疫苗,因應下一次未知的傳染病。
李秉穎今(27日)接受寶島聯播網節目「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訪問,回顧疫情,李秉穎說,當時對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經驗,為COVID-19的防疫戰打下重要基礎,包括疾病管制署的結構確立並有防疫醫師加入,以及防疫指揮官的層級一定要夠高,否則叫不動醫院,因此衛生單位應檢視此次疫情帶來的經驗,防範未然。
而這次疫情帶來的經驗,例如疫苗採購是否有需要改進,美國、日本送疫苗,是否代表指揮中心疫苗採購失敗?李秉穎表示,其實當時指揮中心採購疫苗相當積極,只是最後有些疫苗採購合約延遲。
李秉穎說,當時疫苗尚未進入三期臨床試驗,指揮中心就有和各疫苗廠聯繫,COVID-19疫苗委員會也協助評估,疫苗都還沒上市各國就開始拚合約,但台灣是小市場,無法像美國等大國優先獲得疫苗,這也是要幫助發展國產疫苗的原因,避免受制於別人。
「印度就至少有10個疫苗製造廠!」李秉穎認為,疫情大流行是國安問題,多數國家都積極扶植國產疫苗,台灣未來對於國產疫苗,像是國光、聯亞、高端等都應繼續鼓勵。至於外界認為的疫苗審查不透明,李也分享,他曾與國外學者交流,監督政府是各國在野黨都會做的事,但沒有像台灣這樣「把國產疫苗打趴在地上。」
李秉穎推估,明年大家就會忘記新冠病毒的威脅,即使新冠病毒發生變異,仍不會跳脫冠狀病毒的生物特性,因此COVID-19應會走向「感冒化」而不是「流感化」,也就不需要每年都打疫苗;他強調,檢討改善是接下來重要的課題,當下次未知的大流行再來就能更順利的應付。
相關新聞請見︰
「武漢肺炎專區」請點此,更多相關訊息,帶您第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