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不只「台灣水餃」被改名 魚夫曝:肉圓原稱為「包子」

    作家魚夫在2020年就拍影片漫談「台南肉圓」的起源與歷史。(圖截自「魚夫」臉書)

    作家魚夫在2020年就拍影片漫談「台南肉圓」的起源與歷史。(圖截自「魚夫」臉書)

    2023/03/17 13:35

    〔記者王姝琇/台南報導〕被譽為「台菜教母」的黃婉玲,日前在臉書分享正港「台灣水餃」的歷史淵源,其實就是現在俗稱的「水晶餃」,為與「外省水餃」區分才默默被改名,引起熱議;作家魚夫更加碼分享「肉圓起初就是稱為包子」,也是因「外省包子」進入台灣才改名「肉圓」,成為繼「台灣水餃」後,另一因為撞名而改名的台灣本土小吃。

    魚夫表示,在台南佳里肉圓起初稱包子,早年即是地方知名特色小吃,1970年代慢慢打出知度,創始人叫陳金福,佳里人都喚他「包子福」。魚夫更在2020年就拍影片漫談「台南肉圓的前世今生」,並探訪佳里肉圓等老店剖析「起源三說」。

    魚夫分享到,包子福原來是製作粉粿、粉圓、粉條等來販賣,有一回,他嚐試創新,選紅蕃薯粉作外皮,用豬肉丁和筍干、豆薯、蝦米等炒成要包進的內餡,先像炊碗粿般的蒸熟,用電扇吹涼,然後再下油鍋,下鍋前表面再塗上一層粉漿,防止爆裂,最後做出香Q彈牙的「包子」,其形晶瑩剔透,內餡若隱若現,推出後果然大受歡迎,只是戰後外省的饅頭和包子進入台灣,為了有所區隔,才改名「肉圓」。

    黃婉玲表示,魚夫老師的回應補充讓大家增添了新知識,也呼籲大家要學會尊重文化,應讓這些承載先輩生活足跡與智慧的料理正名。

    黃婉玲臉書分享正港「台灣水餃」,意外釣出作家魚夫的回應。(圖截自「黃婉玲的烹飪教室」臉書)

    黃婉玲臉書分享正港「台灣水餃」,意外釣出作家魚夫的回應。(圖截自「黃婉玲的烹飪教室」臉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