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公布台灣2項國家鳥類指標 森林、農地環境仍算穩定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表示,繡眼畫眉跟竹雞會減少分別可能是受到農地開發以及獵捕等影響所致。(記者楊媛婷攝)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農委會特生中心和中華鳥會運用「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資料,分析2011年到2019年間1百種鳥類在台灣數量的變化趨勢,並建置2項國家指標「台灣森林鳥類指標」與「台灣農地鳥類指標」,2項國家指標都呈現緩慢穩定成長,雖然農地環境可能因干擾比較頻繁,指標會有些波動,但總體代表森林與農地環境仍算穩定。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介締約方大會於2022年舉行時,確定2030年前要達到「自然正成長」的核心目標,其中因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鳥類屬於對環境非常敏感的動物。特生主任楊嘉棟表示,透過公民科學計畫、超過311名志工參與所做成的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並蒐集其中數據較多的1百種鳥類(含52種森林鳥、20種農地鳥、28種森林農地都會出沒的小鳥)於10年數量變化作分析後制定2項鳥類指標;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表示,這10年可以看到森林跟農地鳥類都有穩定成長,不過屬於台灣特有鳥類的台灣竹雞和繡眼畫眉都有顯著減少,他表示減少原因仍待進一步研究,初步推測竹雞減少原因可能跟獵捕有關,而繡眼畫眉主要出現在農地,可能也跟農地開發變化等有關。
林大利進一步指出,還有6種鳥類的數量趨勢也有減少的趨勢,分別是台灣常見的麻雀、白頭翁、粉紅鸚鵡、大卷尾、棕背伯勞、鉛色水鶇,他說,暗示偏好草生地和溪流的鳥類,普遍和肉食性鳥類的數量正在減少,也代表可能台灣的草地與溪流環境可能有些問題,像是人工構造物太多等。
另部分鳥類的減少是否跟外來種入侵或流浪犬貓等有關?林大利表示,國外研究顯示,外來種入侵以及流浪犬貓確實會影響本地鳥類的數量,不過就目前調查的趨勢來說,外來種與流浪犬貓是否為這些鳥類減少的因素仍不篤定,還要進一步研究。
台灣是繼印度之後,第2個提出相關指標的亞洲國家,林大利表示,希望這些呈現生物多樣性的指標未來可以提供政府單位作為擬訂政策、國土規劃、推動友善與有機農作等參考。
台灣竹雞顯著減少。(中華鳥會提供)
屬於台灣特有鳥類的繡眼畫眉也顯著減少。(中華鳥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