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宜蘭引進傳全台 鸞堂展揭扶鸞文化神秘面紗

《宜蘭鸞堂展-忠孝節義》展出宜蘭市碧霞宮扶鸞文物鸞筆。(記者蔡昀容攝)

《宜蘭鸞堂展-忠孝節義》展出宜蘭市碧霞宮扶鸞文物鸞筆。(記者蔡昀容攝)

2023/01/04 16:55

〔記者蔡昀容/宜蘭報導〕台灣扶鸞文化始於清末宜蘭,1896年創建的宜蘭市碧霞宮,仍保留鸞堂、鸞筆和扶鸞活動。歷經廟方半年籌備後,《宜蘭鸞堂展-忠孝節義》在宜蘭人故事館第一展覽室開展,希望透過展覽,讓更多宜蘭人及觀光客認識扶鸞文化,展期至3月31日。

「扶鸞」在宋朝是文人的遊藝活動,用來預測科舉考試命題,後來逐漸演變成結合傳統教育、占卜儀式及勸世教化的信仰文化,透過文字占卜,寫下神諭詩詞,藉此教化人心。

清領時期出生宜蘭頭城的李望洋,曾到甘肅任知州,返台引進鸞堂文化,並於宜蘭境內傳播開來,獲得地方仕紳響應,鸞堂信仰也逐漸傳到全台。

扶鸞儀式上,需要正、副鸞生,2名紀錄、1名平沙生,共5人進行,鸞桌放著沙或香灰,由鸞生執「鸞筆」揮動寫字,透過詩文傳達神明指示,又稱鸞文;鸞筆以Y字型桃木為筆身,柳枝作筆尖。

策展人黃彩堂是宜蘭市碧霞宮的鸞生。黃說,先前曾與蘭陽博物館合作,以歷史文物角度,展出碧霞宮扶鸞文物鸞筆,2020年,鸞筆遠赴德國參展10個月,推廣台灣「鸞堂文化」;這次策展,則以宗教的角度,介紹扶鸞文化如何在台灣擴散,又如何引人向善,發揮道德規範功能,歡迎各界共襄盛舉。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