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季風肆虐白帶魚大咬 馬公港入夜成排釣客蔚為奇景

馬公港元旦假期成為不夜城,釣客成排垂釣白帶魚。(記者劉禹慶攝)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連日來東北季風再起!澎湖吹起10級風浪,雖然仍有漁船出海冒險捕捉白金土魠,但不少人在元旦連續假期,將目標轉向追逐小魚靠岸的另類「白金」白帶魚,馬公港連夜出現成排釣客,彷彿成了不夜城。
由於台灣四面環海,全長1600公里的海岸線,四周有洋流流經與交會,每波洋流都帶來不同的營養鹽與海洋生物,這樣一來一往,造就台灣的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台灣一年四季都捕撈的到白帶魚,但是特別在每年2-8月,白帶魚腹有卵,且油脂也較為豐富,正也因為如此才有「白帶魚季」的產生。
根據文獻記載,白帶魚又名高鰭帶魚、魛魚、刀魚、白魚、裙帶、肥帶、油帶、天竺帶魚、黃稜油帶,為帶魚屬的一個種,分佈於全球各個大洋及河口、近海沿岸。白帶屬於外洋性洄游魚類,常在晨昏時,游近沿岸追捕小魚,喜燈火,為貪食兇猛的魚類。但白帶魚和油帶魚同屬不同種,白帶相較油帶體型偏小,油帶則體型大又肥,且魚鰭帶著些許的金黃色澤。
由於白帶有夜間趨光的特性,因此夜間垂釣時,都是利用發光浮標,吸引魚群靠攏,新近馬公港出現一波垂釣白帶潮,初步研判是群體活動的白帶魚,因外海東北季風強烈,成群進入馬公港覓食小魚而來,每位釣客約有5-10尾的收穫,為家中餐桌加菜。

此波白帶魚成群追逐小魚靠岸,每人約有五到十尾收穫。(記者劉禹慶攝)

部分漁船不畏十級風浪,仍出海捕捉土魠。(民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