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捏雞母狗、包菜繭 澎湖囝仔體驗常民文化
南寮社區蒙面女郎大軍出動,傳授澎科大學子傳統雞母狗與菜繭作法。(記者劉禹慶攝)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人特有的冬至習俗「雞母狗」與「菜繭」,近年來除了成為觀光意象外,現又增加文化傳承的意味,澎湖最高學府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及各級學校都加開體驗課程,讓來自四面八方的異鄉學子及澎湖囝仔,都能融入地方文化。
在澎湖傳統冬至習俗中,宗族中有吃冬、報新婚新丁等習俗外,家戶都有包菜繭、搓湯圓和捏雞母狗仔來祭拜祖先。菜繭與湯圓在冬至習俗中,是常民傳統的食物,在台灣本島處處可見,但捏「雞母狗仔」的這項傳統習俗,卻是澎湖傳承數百年,僅存的傳統習俗之一,將特有文化元素轉換成觀光特色,其中湖西鄉南寮村就是代表。
冬至節慶捏製的雞母狗仔,幾乎包括牛、羊、豬、狗雞等12生肖,現在還增加有鳥、鴨、鵝、魚等,甚至象徵元寶、飛機等都是捏製的品項之一,並由原先樸素的色澤,更為繽紛的色彩。「雞母狗仔」是以糯米製作,先行浸水後,再研磨成米漿,早期是以人力的石磨來研磨,現在大都使用機器,快又省時,再用石塊壓實瀝水後,將糯米攪和揉成米糰。
澎湖最高學府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學生來自台灣各地,對於澎湖傳統文化感到既陌生又好奇,因此澎科大通識課程,特邀請南寮社區協會前理事長陳有擇,率領蒙面女郎群,前往澎科大教授冬至菜繭與雞母狗製作,引發學生相當大興趣,其餘各級學校也安排類似課程,讓澎湖囝仔體驗常民生活文化。
學生發揮創意,製作各式各樣的雞母狗。(記者劉禹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