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東海岸阿美族、噶瑪蘭族傳統技藝 《豐濱製造》新書發表
豐濱鄉公所今天舉辦新書發表《豐濱製造:原住民編織工藝師圖冊》,現場展示磯崎部落87歲的Sawmah(吳阿春)阿公的魚簍,做工非常精巧好看。(記者花孟璟攝)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衣服布料、籃子背包等各類生活必需品都能輕易買到商品的現代,花蓮豐濱鄉卻有阿美族、噶瑪蘭族長輩仍心心念念著織布、藤編的傳統技藝,「就這樣沒有了,不是很可惜嗎」?豐濱鄉公所為鄉內4位傳承部落傳統技藝的耆老,進行圖像及文字紀錄,出版新書《豐濱製造:原住民編織工藝師圖冊》,今天舉辦發表會。
苧麻編織的衣物較厚,上山打獵採集時穿,可保護身體不被黃藤枝條刺傷,漁網、打米用的帆布、袋子都能用苧麻編織,竹編、藤編的漁具、背籃可以捕魚及放獵物,還有噶瑪蘭族獨一無二的香蕉絲織布工藝,這些原住民傳統工藝都是從生活出發,然而曾幾何時,隨著時代變遷,各種生活用品現在都能輕易用錢換到,曾讓工藝的傳承一度中斷。
82歲港口部落頭目Ro'it(林清進)從小學習藤編,能製作精巧的魚簍、藤籃、背簍,年輕人看到都說好厲害,但阿公感嘆,「大家都說有空的時候再來學,結果都沒有」,原來藤編最累的不是編織技巧,而是採黃藤及後續處理過程,削藤時被黃藤的硬刺刺傷更是常有的事,但阿公不氣餒,總會說,「如果是忘記了也沒關係,只要你來,我還是會教你」!
豐濱鄉貓公部落高齡86歲的Olaw Afan(吳碧雲),則幸運地有女兒吳素英傳承了苧麻編織技藝,也在豐濱村成立苧麻編織工坊。吳素英說,母親向外婆學織布都是在旁偷學,母親印象最深的是,她會趁著外婆起身離開的空檔,趕快偷坐在地織機前試著織布,但每次外婆發現都會罵,因為織布時最怕經緯線弄亂,一旦線頭打結就要拆掉重來。
吳素英說,很高興這次出版呈現編織的故事,希望引起更多年輕人認識傳統編織,因為從採集苧麻到做成衣物,過程非常漫長、工序又多,沒有耐心和興趣是無法完成的。
豐濱鄉公所今發表《豐濱製造:原住民編織工藝師圖冊》,共紀錄4位編織工藝師的故事,除了吳碧雲、林清進,還包括獲花蓮縣文化局無形文化資產「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保存者、新社部落102歲的Api(朱阿菊)阿嬤;磯崎部落87歲的Sawmah(吳阿春)阿公。
豐濱鄉長江莉婷說,豐濱鄉的編織工藝非常多樣,老一輩以巧手及智慧把香蕉絲、苧麻、藤及竹條製做成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新書以文字與圖像的方式紀錄存重要的原住民編織工藝,讓無形文化資產透過圖冊被記錄下來,特別感謝耆老們願意受訪。
江莉婷說,早年只用口述,沒有留下文字、影片圖像,其實容易被遺忘,透過這次出版把最珍貴的文化都記錄保存下來,也讓豐濱鄉被大家看見,更進一步介紹傳統工藝的當代運用,且每一篇文章都附族語版本,具教育意義,除了圖冊,今天開始到下個月15日也歡迎到花蓮市的「島人藝術空間」欣賞實體展覽,共同見證傳統工藝職人的精神。
磯崎部落87歲的Sawmah(吳阿春)阿公今天由女兒司玉花陪同出席新書發表,阿公身上還背著自己做的迷你版小背簍,可以放檳榔等隨身物品,搭配他正字標記的牛仔帽和墨鏡,非常混搭又帥氣。(記者花孟璟攝)
豐濱鄉公所發表新書「豐濱製造」,受訪者之一Olaw Afan(吳碧雲)阿嬤(中)和兒女們接受豐濱鄉長江莉婷(左二)頒發感謝狀。(記者花孟璟攝)
102歲的朱阿菊阿嬤身上背著自製的香蕉絲編織的布背包,是豐濱鄉新社部落的「無形文化資產」,是香蕉絲織布工藝的保存者,目前雖然眼睛已看不清,但只要線到她手上,仍然能熟練地理線。(豐濱鄉公所提供)
港口部落頭目林清進阿公善於做藤編,藤編最辛苦的不是編織,而是採集、處理黃藤的前置作業,阿公總說「只要你來學,我都是會教你」!(豐濱鄉公所提供)
豐濱鄉公所發表新書《豐濱製造:原住民編織工藝師圖冊》,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豐濱鄉的文化及傳統工藝精神。(記者花孟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