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和翁啟惠交情深 曾多次赴台演講
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美國化學家貝爾托西、丹麥化學家梅爾達爾、美國化學家夏普萊斯共同獲獎。(圖取自諾貝爾官方推特)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Chemistry)今(5日)揭曉得主,美國化學家貝爾托西(Carolyn R. Bertozzi)、夏普萊斯(Barry Sharpless)及丹麥化學家梅爾達爾(Morten Meldal)獲獎,其中女性得主貝爾托西曾獲2007年中研院化學所的陳長謙院士講座邀請來台演講,二度獲獎的夏普萊斯和前中研院長翁啟惠私交甚篤,曾多次來訪,更曾和台灣高中生面對面科普交流互動。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解析3位新科得主在點擊化學領域的貢獻,邀請中研院生物化研究所研究員林俊宏、中研院化學所副所長暨研究員陳榮傑、陽明交通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詹揚翔、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副教授吳彥谷、清大化學系教授陳建添、育世博生技公司共同創辦人蕭世嘉博士參與。
林俊宏表示,夏普萊斯是第2次獲諾貝爾化學獎肯定,第1次獲獎是在2001年,當時得獎的原因是在藥物合成貢獻卓著獲獎,這次則是在點擊化學部分獲獎,而夏普萊斯在點擊化學的貢獻就是同樣用銅做為有機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可在常溫、常壓進行,且可得到百分百的產率;陳榮傑補充,夏普萊斯研發的方法學還突破以往很多有機化學反應都必須在有機溶液操作的侷限,在水中就可進行,並且不會有較高的生物毒性,就可有效連結化學分子與細胞,因此可廣泛用於醫藥等生物系統。
詹揚翔補充,這3位得主在點擊化學的貢獻是開啟細胞標的與藥物研發的大門;林俊宏表示,研究可實際運用在癌症的標靶治療,他解釋,因為該方法可有效透過化學反應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分子資料庫,並再從這些分子中進一步篩選要標靶治療的標的。
夏普萊斯和貝爾托西都曾造訪中研院,林俊宏說,夏普萊斯和翁啟惠都在美國史克利普斯(Scripps)研究院服務,兩人私交甚篤,也因這份交情,夏普萊斯2006年就曾受王光燦生物有機化學教育基金會來台演講,之後還安排對年輕學生科普演講,都獲得許多回響;陳榮傑說,貝爾托西則是於2007年受中研院化學所陳長謙教授講座之邀來台演講,當時前任中研院長李遠哲、時任院長翁啟惠都到場聆聽。
陳建添曾是夏普萊斯的學生,他回憶恩師經常透過故事勉勵做研究不可好高騖遠,對有興趣的領域必須持續鑽研;林俊宏說,夏普萊斯個性平易近人且幽默,並說夏普萊斯是實驗狂熱者,常在自家車庫做實驗,甚至一度還傷到眼睛。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表示,貝爾托西近期有項重要發現是不同於過去醣分子都是和脂肪和蛋白質連結,她首度成功連結醣分子和核酸,也開啟醣分子研究的全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