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NASA飛行器撞擊小行星測試 SMC專家:用來拯救人類文明

國太空總署(NASA)台灣時間27日早上執行「雙小行星改道測試」,成功用太空飛行器撞擊,研究如何將威脅地球的星體改變軌道。圖為模擬畫面。(圖取自NASA直播影片)

國太空總署(NASA)台灣時間27日早上執行「雙小行星改道測試」,成功用太空飛行器撞擊,研究如何將威脅地球的星體改變軌道。圖為模擬畫面。(圖取自NASA直播影片)

2022/09/29 12:48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行星撞地球」的天災是人類文明消滅隱憂,如24年前已有《世界末日》、《彗星撞地球》等電影演出,而美國太空總署(NASA)台灣時間27日早上執行「雙小行星改道測試」,成功用太空飛行器撞擊,研究如何將威脅地球的星體改變軌道,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專家分析此研究,直言可拯救文明、防衛地球。

NASA「雙小行星改道測試」是利用太空飛行器撞擊來影響2個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迪莫弗斯(Dimorphos)的飛行軌道,全程直播並成功,藉此測試改變威脅地球星體的軌道,避免地球遭受小行星或彗星撞擊。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29日)發布上述相關分析,邀國內外專家評論,中央大學天文所講座教授陳文屏指出,用10個月飛行、如販賣機大小的太空船,超過2萬公里時速,撞向操場大小的行星,技術上是挑戰,以測試而言是成功的,可用來拯救人類文明,代表人類比恐龍高明,有益防衛地球。

美國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泛星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林建爭也形容,此挑戰如同從台灣最北端富貴角燈塔丟出1根頭髮,擊中最南端鵝鑾鼻燈塔上旋轉的1元硬幣,飛行器加裝的影像辨識導航儀,須即時校正航向;目前幸運尚未發現對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但更早確認就有更充裕時間化解。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支援科學家陳英同說,NASA在「行星防禦」概念下試驗計畫,終極目標是阻止類似造成恐龍滅絕的毀滅性撞擊事件的再次發生在地球上,目前已觀測到這次撞擊的噴發物,預期在1週內就能觀測到小行星初步的軌道變化。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宇表示,根據量測,Didymos跟Dimorphos雙星互繞的週期是11小時多,預計撞擊改變軌道幅度在10%內,使其互繞週期變短,尚需數週才知最終結果,但此計畫可提供更完整資訊,如修正星體軌道需什麼撞擊方向?多少能量與動能等,撞擊碎片也可推測小行星結構與強度,更有機會了解其組成。

NASA直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