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一樣威脅卻大不同? 專家:應注意「濕球溫度」預防熱傷害
有專家指出,出門在外有熱傷害風險的因子不只是氣溫,「濕度」過高更會讓身體熱能累積,難以透過排汗、汗水蒸發來降低體溫,讓身體暴露在器官衰竭的風險中。(資料照)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炎炎夏日,許多人都知道高溫會讓身體面臨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威脅。不過近日有專家指出,出門在外有熱傷害風險的因子並不只是氣溫,「濕度」過高更會讓身體熱能累積,難以透過排汗、汗水蒸發來降低體溫,讓身體暴露在器官衰竭的風險中。而若要綜合考量高溫、高濕度所帶來的熱傷害威脅,「濕球溫度」便是一項很重要的指標。
根據《CNN》報導,加州理工學院環境科技與工程教授施奈德(Tapio Schneider)指出,「濕球溫度」的原理是透過將濕布包覆在氣溫計上,藉此測量水氣蒸發後,水氣在空氣中呈現飽和狀態時的溫度。由於水氣蒸發時會帶走空氣潛熱,讓附近空氣溫度降低,因此當不同地點在氣溫上即使相同,但是濕度不同的情況下,如果一地相對濕度偏高,代表當地的「濕球溫度」也跟著比較高。
那麼,濕球溫度對於熱傷害預防的意義是什麼呢?事實上,人體在空氣較潮濕的地方較難散失熱能,潮濕空氣會讓身體難以排汗,藉此降低體內溫度,這也是為何濕度也是造成熱傷害的原因。而「濕球溫度」同時考量氣溫和濕度的特性,便可讓我們更能因應中暑、熱衰竭的風險。施奈德也指出,濕球溫度攝氏35度便是人體正常活動的臨界值,一旦有人待在濕球溫度超過35度的地方,在沒有輔具協助下數小時內就會死亡。
而隨著全球暖化,透過濕球溫度指標甚至可以預期極端氣候對人們的影響。《CNN》更預測,由於在波斯灣地區,2005年起便有9次濕球溫度超過攝氏35度的情形,因此若全球暖化持續加劇,中東地區在本世紀末甚至有「熱到無法住人」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