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後醫系大體老師爭議 教育部:應於新生入學前完成整備
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生暫時到慈濟大學上大體解剖課,教育部今晚說明,將持續督導學校完備資源並落實執行,確保教學品質無虞,以維持學生受教權。(資料照,記者方志賢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針對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生須暫時到慈濟大學上大體解剖課,教育部今晚說明,中山、清華及中興3校學士後醫學系之設立及醫學教育品質之措施,將持續透過機制督導學校,應依申設計畫書及衛福部醫學公費生計畫等,完備資源並落實執行,強化偏鄉醫療所需,包括擬聘師資、課程規劃、圖儀設備及醫學系所需之相關教育資源等,應於111學年度新生入學前完成整備,確保教學品質無虞,以維持學生受教權。
教育部說,學士後醫學系應納入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之評鑑,學校除應依申設計畫書所允諾完備醫學教育師資及課程與教學外,亦應加強人文醫學的關懷與素養,使學生了解偏鄉醫療環境;並對於解剖課程、大體老師的來源及數量等教學資源,以及寄生蟲科及病理學科等相關課程規劃,確保教學品質無虞。
中山大學則表示,為學習慈濟遺體捐贈的精隨及慈濟大學結合人文於傳統解剖學、享譽全球的特殊教學方法,校長鄭英耀於兩年半前即親自帶領副校長等,專程前往慈濟大學進行深度了解,從遺體捐贈的推動、教學遺體的取得及後續防腐及保存、實際授課過程中實習室內的運作細節等,進行相當時間的實際學習,兩校於109年10月27日就醫學教育研究合作簽署協議書。
中山大學全新的解剖教學大樓「大愛樓」即將發包施工,校方表示,在大愛樓啟用前,感謝慈濟大學允諾指導遺體防腐及協助大體解剖實驗課程,中山大學醫學生一年級上學期前6週於本校進行基本解剖學授課,第7週開始每兩週由中山解剖學教師帶領學生前往慈濟大學大體解剖實驗室,進行實地人體解剖操作,每次實習課程2整天。
中山大學的大體解剖實習課安排在周五及周六,進行方式包含解剖與觀察,與一般醫學院校教學無異,校方說,慈濟大學大體實習室每年有12位無語良師,中山23名醫學生可選擇在任何一位無語良師身上學習,其他各醫學系10幾位醫學生則多只有1位大體老師學習,而除了中山的2位解剖學教師外,亦合聘慈大4位解剖學教師,另為觸動學生視病如親的同理心及了解無語良師之大愛,另安排於開學前同慈大師生共同舉行無語良師啟用典禮,明年3月初共同為老師入殮、送靈、入龕、舉辦感恩追思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