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林茶博館感恩特展 一睹先民「陶瓷器皿上補釘」好手藝
台灣早期文獻紀載「補碗司阜」,工匠挑著兩個竹箱(左)沿街幫民眾修補碗盤。(記者翁聿煌攝)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即日起展出「津甘馧」特展,從今年以來的疫情省思茶文化的感恩哲理,主辦單位也從多個文史單位借來珍貴的台灣早期修補陶碗瓷器的工具和挑擔,從先民的勤勉節儉,看見台灣的純樸美德,現場也展示台日茶器「金繕」、「鋦瓷」工藝。
坪林茶博館長劉一儒說,疫情帶給社會猝不及防的巨變,茶博館從茶文化的感恩之心出發,舉辦「津甘馧」特展,希望大家一起在世界喧囂中靜下心,從文化中反觀自省,在茶器「金繕」、「鋦瓷」工藝哲學及自然萬物流轉中學習。
劉一儒說,在19世紀的「安平縣雜志」中,曾紀載台灣早年一項特殊職業,稱為「補碗司阜」,即修補瓷器碗盤的工匠,在早年物資不豐裕的年代,家裡使用的陶瓷器皿,即使破裂也捨不得丟棄,有些碗盤甚至是女性結婚出嫁的嫁妝,具有情感價值與回憶,所以若是不慎破損便會設法修復,補碗行業因此應運而生。
茶博館從國內的陶瓷修護工藝師陳高登、九份鄉土館長賴志賢和北投文物館等處,借來珍貴的補陶碗和瓷器文物,從現場展示經修補的碗盤,可以看出當時工匠的細心,在碗面修補處沿著裂縫有一排整齊的補釘,結結實實地補滿補好,雖然以現代眼光來看,補釘影響整件器具的美觀,但在當時能將破裂的碗盤修整到不會漏水、可以重新使用,真是不容易,這種修補工藝,如今傳承下來,成為「鋦瓷」技藝。
中國古代的陶瓷傳至東洋後,原本修補的工藝被日本發揚光大,珍貴的瓷器在裂縫處以金線來修飾,成為日本的傳統工藝「金繕」,修補的紋理成為鑑賞的一部分。
台灣早年修補碗盤的工匠,所使用的各式工具。(記者翁聿煌攝)
修補過後的陶瓷器皿上,沿著裂縫有一排整齊的補釘。(記者翁聿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