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終結站》網傳台灣多數人吃化學油? 聽聽專家怎麼說
專家解釋,食用植物油萃取過程雖會使用化學溶劑,但在製程中也一定會將溶劑揮發、去除,民眾不必過度擔心其健康風險。圖為食用植物油示意圖。(資料照)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網路上近日流傳一篇長文,指賣場裡多數食用植物油都是將原料浸泡在化學溶劑裡萃取而得的油,並以此指稱台灣多數人都吃「化學油」。專家解釋,溶劑萃取技術在國內外都沿用已久,不僅能提升製油效率,萃取出來的油和傳統壓榨法取得的油幾乎一樣,所使用的溶劑也會在製程中被揮發、去除,民眾不必過度擔心其健康風險。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今天(10日)發文指出,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上近日流傳一篇長文,指賣場裡多數食用植物油,如葵花籽油等等,都是將葵花籽等原料浸泡在化學溶劑裡萃取而得的油,並非以傳統方法榨出,並指稱上述經化學溶劑萃取的油為「化學油」,而非傳統的「天然油」。
查核中心以此訪問中興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所教授林信堂,他表示,食用植物油抽取過程確實分為傳統機械壓榨及溶劑萃取2種方式,台灣自1970年引進溶劑萃取技術後,就沿用至今,國外多數大油廠也使用此技術約60至70年,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
林信堂指出,使用萃取法主要與製油效率有關,傳統壓榨法僅能抽取原料中約70至80%的油脂,但萃取法可提升至90%。對於大量製造的廠商,萃取法能提升製作效率,市面上常見大廠製作的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等,確實就是採用溶劑萃取法。
林信堂強調,溶劑萃取法萃取出來的油脂就是原存在食用油籽裡的天然成分,與傳統壓榨法取得的油脂幾乎一樣。萃取法使用的化學溶劑僅是加工助劑,不會與油脂產生化學反應,在製程中也一定會將溶劑揮發、去除,依規定殘留值不得高於0.1ppm,所以民眾不必過度擔心其加工過程對人體的健康風險。
食藥署也表示,國內訂有「加工助劑衛生標準」,針對食用油脂萃取過程所用的溶劑訂定殘留標準。根據標準,食用油脂抽取時,使用己烷(化學溶劑)的標準殘留應低於0.1ppm,近5年各地衛生機關抽驗結果也都符合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