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島出發 台菲學者聯手書寫台菲藝術篇章
台灣與菲律賓藝術史學者聯手書寫「地域性的子午線」專書,藝術家互訪與展覽,在台灣與東南亞交流中頗具關鍵地位。 (台灣藝術田野工作站提供)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台灣與菲律賓,兩個地理相近、卻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個地方,其實早有藝術的交流,從2、30年代的廈門美術學校、到宗教信仰的圖騰,以及5、60年代台灣抽象繪畫風潮,與菲律賓當地藝術的發展更形密切,屢有藝術家或團體互訪展覽,這一頁百年交流史,今年由台菲藝術史學者聯手,向全球發聲。
這本研究並記錄台菲藝術交流的學術檔案的專書,名為「地域性的子午線:菲律賓和臺灣的藝術史書寫和當代文化策展」,由國立菲律賓大學藝術學系教授、知名國際策展人派崔克‧佛克雷斯(Patrick. D. Flores)與藝術史學者蔣伯欣共同策劃,組成研究團隊書寫而成,今年10月甫在台菲兩地同步對外發表。
例如對媽祖圖像的描繪上,同樣都有被殖民經驗的台菲兩地,卻是大異其趣,前者以作家西川滿為代表,透過殖民者的眼光,發展出他個人兼具浪漫主義及民俗趣味的文學作品,不只創辦《媽祖》雜誌,還發行《媽祖祭》詩集,後者則因殖民政權對媽祖崇拜的禁止,而以天主教女神的形象來取代媽祖,進而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崇拜語境。
蔣伯欣表示,台灣從1990年起,隨著後殖民論述的興起,逐漸產生亞洲美術史及當代藝術的對話,然而,無論是學院或美術館,台灣對於個別國家的現代美術史仍極為陌生,也限制了與周邊國家合作對話的可能性,使得台灣長期以來缺乏亞洲當代藝術的區域歷史性研究,他和Patrick便是從幾個可能的視角切入,嘗試探究台灣與菲律賓之間可能的連結,包括旅行、教學、信仰、展覽等。
Patrick則以「針灸取穴」的觀點來形容此次的合作,期望透過此次的「扎點」,能達到舒筋活絡、滋養元氣的效果,讓台菲兩地的藝術交流得以連結國際,在全球的藝術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與協助的台灣藝術田野工作站表示,不同於以往台灣的藝術史研究多著重於與日本或中國之間的關連,此書聚焦南太平洋群島,從冷戰視角,重新觀看兩地在當代藝術交流的相互參照與共振,對於今日在全球化下邁向海洋史觀的藝術史與當代藝術策展,具有參考意義。
台灣與菲律賓學者聯手書寫「地域性的子午線」專書,紀錄研究台菲兩地藝術篇章。(台灣藝術田野工作站提供)
台灣與菲律賓藝術史學者聯手書寫「地域性的子午線」,紀錄研究台菲藝術發展史。(記者洪瑞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