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縣羅東古圳新生!十六份水圳保留運鹽歷史記憶
十六份排水水環境改善工程今天舉辦啟用活動,讓新群社區民眾體驗划鴨母船運鹽,重現十六份圳過去運鹽的情況。(宜蘭縣政府提供)
〔記者蔡昀容/宜蘭報導〕羅東鎮新群里十六份排水又稱「十六份圳」,早期設有運鹽小碼頭,宜蘭縣政府爭取經費,以「古圳新生」為主題,進行十六份排水下游段水環境改善工程,增設親水平台、自行車橋、堤岸空間改善和解說牌,除了讓水圳周邊更加美觀,也希望把運鹽的歷史記憶保留下來,今天舉辦工程啟用活動。
宜蘭縣政府向經濟部水利署爭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獲中央補助3734萬4000元,地方自籌819萬7000元進行十六份排水下游段水環境改善工程,打造2座親水平台、1座自行車橋、1座手押台車及改善堤岸空間等。
十六份排水下游段水環境改善工程去年9月開工,今年4月完工,但受疫情影響,一直未正式對外公布啟用,今天宜蘭縣長林姿妙,後續負責維護管理的宜蘭縣羅東鎮新群社區發展協會等,一同參加工程啟用活動,體驗划鴨母船運鹽。
早期水運是重要的經濟運輸管道,清代時期,商人在十六份圳上划鴨母船運鹽,上貨的小碼頭稱「舢舨頭」,碼頭旁邊闢建多個儲存鹽的倉庫,地方俗稱「鹽館底」。
縣府水利資源處表示,十六份排水有其文化底蘊,所以規劃工程時,把歷史文化素材元素納入考量,希望結合文化、工程跟觀光面,喚醒歷史記憶,包括建置宛如小碼頭的親水平台,也重現過去在陸路上用來運鹽的手押台車,旁邊設有解說牌,讓十六份圳繼續在每一位羅東人的記憶中流動。
此外,施工工法上,盡可能降低混凝土使用比例,部分建材則就地取材,例如用作階梯的石頭,朝友善生態方向努力。
十六份排水下游段,後續交由宜蘭縣羅東鎮新群社區發展協會維護管理,現今的親水平台雖然不運鹽,接下來將成為水環境巡守隊停駐竹筏,方便進行水面環境整理。
羅東鎮新群社區民眾體驗划鴨母船運鹽。(記者蔡昀容攝)
鹽巴被運上岸後,改用手押台車在陸路運輸。圖為羅東鎮新群社區民眾體驗使用手押台車運鹽。(記者蔡昀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