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混打莫德納防護更佳? 醫:不良反應與接種2劑AZ無顯著差異
醫師吳昌騰分享一份瑞典混打「AZ與莫德納疫苗」研究,報告指出第2針接種莫德納疫苗的混打受試者有更多發燒、頭痛等不適症狀,並發現混打可以讓受試者對Beta變種病毒株(B.1.351)提供更好的防護。民眾接種武肺疫苗示意圖,圖與新聞事件無關。(資料照)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漸緩,中央與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民眾接種武肺疫苗,近期「混打疫苗」議題引起眾多議論;醫師吳昌騰在社群平台分享一份瑞典混打「AZ與莫德納疫苗」研究,這項報告指出第2針接種莫德納疫苗的混打受試者有更多發燒、頭痛等不適症狀,但針對這些不良反應進行程度分級,相較於同樣接種2劑AZ疫苗受試者並無顯著差異,研究人員發現混打可以讓受試者對最早於南非發現的Beta變種病毒株(B.1.351)提供更好的防護。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吳昌騰昨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透醫師」發文,內文提到一篇來自瑞典「Umeå大學」言學研究,透過88名受試者皆已接種第1劑AZ疫苗前提下,分為兩個對照組,一組37人選擇第2劑接種AZ疫苗,中位年齡為46歲,介於28歲至62歲;另一組51人則選擇第2劑施打莫德納疫苗,中位年齡為40歲,介於23歲至59歲。
吳昌騰解釋,研究人員分別在第2針疫苗的「接種當天」、「接種後7-10天」以及「30天後」,分別獲取了受試者的血液樣本,分析其中的武肺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的水平以及中和抗體水平。此外,受試者也回報接種第2針疫苗後的身體反應。
吳昌騰透露,針對「在第二針接種當天」,接種2針AZ疫苗組與混打組受試者體內的武肺病毒刺突蛋白(S)特異性、受體結合域(RBD)特異性IgG抗體水平以及中和抗體水平皆相似;受試者「在第2針接種後7至10天」,2針AZ疫苗組受試者體內的S特異性和RBD特異性IgG抗體水平是第2針接種當天的「5倍(P<0.001)」,混打組受試者體內S特異性和RBD特異性IgG抗體水平則更高,分別達到第2針接種當天的「115倍與125倍(P<0.001)」;第三次採樣即為「第2針接種30天後」,這兩組受試者的S特異性IgG抗體水平仍與第2針接種後7至10天的水平相似。
吳昌騰進一步說明,在針對瑞典原始武肺病毒分離株(SARS-CoV-2/01/human/2020/SWE)的體外中和實驗中,通過免疫螢光分析觀察到,混打組受試者的中和抗體水平也更高,第2針接種後7至10天,混打組血清中和效價是第2針接種當天的20倍(P<0.001);然而,2針AZ疫苗組的血清中和效價則僅有第二針接種當天的2倍(P=0.09),相比第2針接種後7至10天,第二針接種30天後,兩組的中和抗體效價均有所提升1.6-1.7倍,但不明顯。
吳昌騰指出,研究團隊還透過細胞病變效應測定,測量了兩組受試者第2針接種後7至10天的血清抗體對「原始分離株和Beta變種病毒株(B.1.351)的中和作用,這支持了混打組受試者的中和抗體水平更高的發現」,研究人員同時發現「混打組的抗體對Beta變種病毒株(B.1.351)具有體外中和作用,而兩針均接種AZ疫苗所誘導的抗體,則對Beta變種病毒株(B.1.351)無強效中和作用」。
吳昌騰說,從反應原性來看,第2針混打莫德納疫苗的受試者回報更多發燒、頭痛、寒顫以及肌肉疼痛等身體不適清況,但對這些不良反應程度,想針對症狀分級(輕度、中度、嚴重)時,兩組事件沒有顯著差異;另,這些不良事件與先前研究關於接種2針AZ疫苗或接種2針莫德納所觀察到的安全性一致。
吳昌騰基於這些數據指出,研究團隊在論文內顯示,在初始接種AZ疫苗後9至12週混打莫德納疫苗,可以有效地進一步刺激武肺病毒特異性B細胞記憶;而且,第2針混打莫德納疫苗可能會對Beta變種病毒株(B.1.351)提供更好的防護。
相關新聞請見︰
「武漢肺炎專區」請點此,更多相關訊息,帶您第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