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 環保署拚下半年提溫管法修正草案
環保署表示,為跟進國際減碳趨勢,將力拚在今年下半年提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記者羅綺攝)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歐盟執委會昨天公布2030年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的「55套案」一系列立法提案,其中「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備受各國關注。環保署表示,為跟進國際減碳趨勢,將力拚在今年下半年提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且若母法順利通過,徵收碳費的相關子法有機會在半年內跟上。
歐盟CBAM將自2023年起逐步試行,初期僅適用於進口的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等碳洩漏風險高的產品,進口商僅需申報其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無須支付費用;到了2026年正式實施後,進口商必須向歐盟購買「CBAM憑證」,以繳交進口產品碳排放量的費用,而CBAM憑證的價格是依據歐盟排放交易(ETS)每週碳權拍賣的平均收盤價格計算。
也就是說,單位產品碳含量越低,需繳交的憑證越少,但是產品碳含量是多少,需要提出證明,如果無法提出證明,就要以歐盟的預設值來認定。因此,如何計算產品碳含量也是重要的工作。另外,若能夠向歐盟提出該產品已經在原生產國支付碳成本的證明,則可獲得費用減免的優惠。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說,除了歐盟,美國、日本等國也表示未來可能會針對進口產品徵收碳費,為跟進國際減碳趨勢,我國《溫管法》修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已與產業界、民間團體、相關部會有過討論,各界普遍支持在這次修法中新增授權徵收碳費條文,完備碳定價機制。
蔡玲儀說,目前產業認為,目前台灣實施總量管制進行碳交易還不適當,比較支持收碳費,並專款專用於發展國內低碳技術及低碳產業綠色轉型。工總則提出,除了年碳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的業者須繳交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費外,其他碳排較小的產業也都應納入;然而環保署認為,歐盟也不是一次就對所有對象開徵碳費,應分期進行、慢慢擴大。
蔡玲儀指出,環保署預計於今年下半年提出溫管法草案,但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上路?目前仍是未知數,「只能說,如果大家共識度越高,時程就會越快」。
此外,蔡玲儀也指出,溫管法母法通過後,碳費費率會在相關子法中訂定,而現在子法的討論也已在進行中,若母法能順利通過,預計半年內子法有機會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