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菜園、墓園交錯衝擊視覺 宜蘭頭城鄉間藏「墓仔埔菜園」

頭城鎮港口里台2線旁菜園,墳墓穿插其中,生機盎然的農作物與象徵死亡的墓碑交錯,衝擊視覺。(記者蔡昀容攝)

頭城鎮港口里台2線旁菜園,墳墓穿插其中,生機盎然的農作物與象徵死亡的墓碑交錯,衝擊視覺。(記者蔡昀容攝)

2021/05/08 21:49

〔記者蔡昀容/宜蘭報導〕宜蘭縣頭城鎮港口里台2線旁樹木林立,但穿過樹林往裡面走,種菜的菜畦穿插墳墓,翠綠蔬菜在墳頭生長,生機盎然的農作物與象徵死亡的墓園交錯融合,是另類的視覺衝擊。文史工作者吳康綺說,從墓碑判斷,這裡的填墓可追溯到清代光緒年間,若有機會她將調查這片「墓仔埔菜園」,為珍貴資產留下記錄。

頭城港口里長李世田說,這原是頭城第一公墓,早期延伸到烏石港一帶,民國70、80年代,多數墳墓遷走,僅少部分找不到後代的墓尚未遷葬,「墓仔埔菜園」多是私人地,有的地主為避免土地荒廢,讓親友、鄰居種菜,現在約有20個民眾耕種,包含樹薯、花生、青菜等。

種菜民眾說,「這邊的墳早就遷走了,沒什麼好怕的」,只是墓碑、石磚難整理才留在原地,10多年來抱持「心正就沒事」的心態,和它們和平相處。

吳康綺喜歡在頭城探索小路,誤打誤撞發現了「墓仔埔菜園」,她對台灣墳墓特別著迷,也有研究,從墓葬可以觀察亡者的年代、種族、宗教、身分等。例如國民黨將官墓碑會有黨徽;1950年代,不盛行水泥工法,而是用簡單墓碑及磚砌而成;1980年代,經濟比較好了,「陽宅」工法進到陰宅,例如宜蘭常見的馬賽克面磚、二丁掛等。

吳康綺說,墓園展現各時代的藝術和工藝,能看到雕刻工法、書法、彩繪,說是藝術品也不為過,這是重要文化,但台灣人對死亡的態度隱諱,不願多談,許多墳墓遷葬後直接打掉,因此埋沒消失很可惜。

吳康綺認為,「墓仔埔菜園」的墳墓應可追溯到清朝,若有機會申請到公、私部門資源,她希望替這塊墓地做記錄,研究頭城先民的故鄉。

頭城鎮港口里台2線旁菜園,墳墓穿插其中。(記者蔡昀容攝)

頭城鎮港口里台2線旁菜園,墳墓穿插其中。(記者蔡昀容攝)

頭城鎮港口里台2線旁菜園,墳墓穿插其中,生機盎然的農作物與象徵死亡的墓碑交錯。(記者蔡昀容攝)

頭城鎮港口里台2線旁菜園,墳墓穿插其中,生機盎然的農作物與象徵死亡的墓碑交錯。(記者蔡昀容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