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務基金難獲利 學者籲發展捐贈基金自由投資制度
台灣科技大學前校長廖慶榮分析,應學國外歷史悠久的「捐贈基金」拋開枷鎖自由投資、免除稅負,在歐美上述基金可補貼各校全年支出1成到3成預算,成一流大學重要競爭力。(記者王藝菘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大學各項經營成本逐年提高,財源需求也日增,但校務基金投資標的受限,校友捐獻也納國有財產管轄,台灣科技大學前校長廖慶榮分析,應學國外歷史悠久的「捐贈基金」拋開枷鎖自由投資、免除稅負,在歐美上述基金可補貼各校全年支出1成到3成預算,成一流大學重要競爭力。
廖慶榮分析,國內校務基金缺乏投資彈性,買賣股票需要通報,放在銀行定存則僅1%利率,雖有金控專家在相關投資小組、管理委員會等,但多猶豫或不敢操作,因資金來源廣泛,含國家預算、學生學雜費、產學獲利等,萬一賠錢將遭非議,賺錢則沒有感激,過去一度有15校國立大學願意集資,卻找無操盤手而破局。
廖慶榮認為,歐美乃至日本、新加坡、中國等名校,皆設有「捐贈基金」(Endowment),最早是16世紀英國王室捐給牛津及劍橋等校,本金以永續保留為原則,靠孳息收益每年支持校務營運,此制度長期受贈累積下,如美國744家大學捐贈基金總額6300億美元(17.8兆元台幣),10年平均投資績效報酬為8.4%,平均可補助各校全年支出預算的10%到30%。
廖慶榮還說,在制度上,美國讓其享營業及投資所得免稅、捐贈者也享有折扣稅額,投資無限制,政府也不須監督;新加坡則在17年前學歐美,但為了扶持該基金壯大,每年由政府預算加碼受贈金額的1.5到3倍,讓國立學校早點財務自立;呼籲台灣也應跟上國際腳步,建立捐贈基金制度,助公立學校開源。
教育部表示,依法我國公校一切收支應納校務基金,不得額外設立獨立基金,投資項目也僅存放金融機構、購買公債、投資與校務發展相關的公司等,可用自籌收入可作為投資來源;而為提升處分股票效率,107年已簡化流程從3週縮短為1週內完成,學校也可委託專業金融機構代操。
台科大前校長廖慶榮分析國內大學校務基金與國外捐贈基金及校友投資公司等差異,呼籲放寬大學投資彈性,讓大學在辦學成本日增的情況下,增加金援。(記者吳柏軒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