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容易引發地震 中研院研究證實了
中研院研究發現乾旱時地震頻率更高。(資料照)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中研院研究發現,台灣西部的地震頻率和地下水位有關,研究指出西部季節地震活動度在每年2月至4月達到峰值,在7月至9月下降到最低值,也就是說當面臨缺水時,更容易引發地震,該研究近期登上《Science Advances 》期刊。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員許雅儒分析2002年到2018年地震和地下水位的關係,她表示2010年3月4日規模6.4的甲仙地震、2012年2月26日規模6.4霧台地震及2016年2月6日規模6.6的美濃地震等,都是發生在2、3月,她表示這是台灣西部因為冬末春初水文荷重減少,並且發現地震頻率和與每年季節陸地儲水量波動呈現負相關,暗示季節水文荷重的變化是驅動地震活動度季節變化的主要機制。
她表示台灣東部深層地震的活動和西部一樣,乾旱時深層地震活動頻率較高,汛期地震活動頻率較低,但台灣東部淺層地震活動度(<18 km)的季節變化,就和是否處於汛期沒有關聯,且無法用流體在斷層帶的作用或孔隙液壓變化解釋,顯示有其它的地震觸發機制在誘發地震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許雅儒說,台灣今年面臨乾旱,之前氣象局也曾說今年迄今的地震數目較多,也和研究理論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