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3米高「台灣火刺木」花蓮現蹤 九河局將復育成種原基地
水利署第九河川局今年投入木瓜溪護岸河川環境改善工程,意外發現2株高達3米高、樹齡逾50年的原生種台灣火刺木,由於目前花蓮全縣分布僅存約20株原生種,九河局與林務局一起投入復育工作,預計將該處作為「種原基地」。 (記者王峻祺攝)
[記者王峻祺/花蓮報導]水利署第九河川局今年投入木瓜溪護岸河川環境改善工程,意外發現2株高達3米高、樹齡逾50年的原生種台灣火刺木,由於目前花蓮全縣分布僅存約20株原生種,九河局與林務局一起投入復育工作,預計將該處作為「種原基地」,還將陸續種下400株苗栽,盼能盡早恢復昔日河川生物多樣性。
早期台灣火刺木原生棲地主要落在花東地區的河畔周邊,因外來種入侵,加上園藝盆景熱潮,1980年前後遭大量盜伐,昔日河灘地上火刺木成林樣貌已不復見,九河局委外進行生態調查,發現全花蓮目前僅存約20株原生種。
2019年九河局整治花蓮溪時,與花蓮林區管理處合作植栽2千株台灣火刺木植株造林,今年進行木瓜溪河川環境改善工程,則意外在布滿外來種小花蔓澤蘭的樹叢中,發現2株原生種台灣火刺木相互依偎,經洄瀾風生態團隊調查,3米高的火刺木樹齡約達50年,較一般1米高的火刺木,還要高出許多,相當罕見。
九河局長謝明昌說,發現原生種火刺木的消息一出,振奮九河局、花蓮林管處等生態團隊,決定要投入復育工作,找回老花蓮人記憶裡的河灘地景面貌,預計在該處設立生態解說點,還要成為台灣火刺木的「種原基地」,一起將伴生河床的台灣火刺木大面積種回來。
今年木瓜溪華隆護岸及初英一號堤段的河川環境改善工程,長約2300多公尺,施工過程兼顧防洪安全、環境營造並與在地生態結合,總計還要清除大約38公頃外來種,改善河川環境並建立生物多樣性,也供吉安鄉公所完成環鄉自行車道的最後一哩路,成為花蓮新興的河畔景點。
九河局今在木瓜溪上游河畔舉行工程說明會暨復育台灣火刺木活動,局長謝明昌、花蓮林管處長黃群策、吉安鄉長游淑貞等人出席,並沿河畔種下100株台灣火刺木,擇日再植300株,改善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台灣火刺木的紅色果實是許多鳥類的食物來源。(記者王峻祺攝)
九河局今年進行木瓜溪華隆護岸及初英一號堤段的河川環境改善工程,長約2300多公尺,施工過程兼顧防洪安全、環境營造並與在地生態結合。(記者王峻祺攝)
九河局今在木瓜溪上游河畔舉行工程說明會暨復育台灣火刺木活動,沿河畔種下100株台灣火刺木,擇日再植300株,要將伴生河床的台灣火刺木大面積種回來。(記者王峻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