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艦國造關鍵環節 國海院規劃國家船模實驗室落腳高雄
國海院爭取國家船模實驗室在高雄興達港設置。(資料照,記者黃佳琳翻攝)
〔記者洪定宏/高雄報導〕國艦國造、潛艦國造已如火如荼開工,其中首艘潛艦預計2025年問世,後續還有7艘,但台灣缺乏最關鍵的「國家級船模實驗室」,如果不儘速完成,讓船模實驗繼續假手他國,洩密風險恐難避免。
為使國艦國造的船模實驗完全本土化,國家海洋研究院完成研擬建置計畫,爭取在高雄興達港打造1萬2375平方公尺的船模實驗室基地,配置多功能水槽,讓不同規格的船舶和艦艇進行船模試驗,預計2025年完成安裝與測試。
國海院強調,完整的船模實驗必須經過拖航水槽(進行阻力、螺槳、自推、油墨、艉跡流、運動試驗)、空蝕水槽(進行空泡觀測、螺槳單獨試驗、水下噪音量測),以及耐海性能水槽(進行耐海性能、操縱性能、平面運動試驗、受力量測、水下潛體運動性能量測),才能完成。
目前台灣大學與成功大學已有拖航水槽、海洋大學則有空蝕水槽,卻獨缺耐海性能水槽,台灣必須向外國租借,可能造成船體線型等機密資料外洩,或受制外國而無法取得輸出許可,進而延宕期程。
因此,從去年三月起,國海院在海洋委員會指導下,院長邱永芳率團隊邀集學術界及產業界,召開提升造船競爭力會議、合作共識會議、座談會、專業諮詢會議等,終於擬出明確期程與細節。
國海院指出,船模實驗室將參考國際船模拖曳水槽會議標準設計規劃,採用高規格設備與儀器,打造多功能水槽的廠房,預計2024年進行水槽基礎與槽體工程施工,2025年完成水槽設備安裝與測試,滿足造船產業並兼顧國防需求。
國海院強調,因台灣沒有籌建耐海性能水槽的經驗,建議成立「國家船模實驗室」專案辦公室,進行整合協調等籌建工作,未來營運時期則需要執行長、主任、專案管理組、實驗操作組、前瞻研發組、模型製造組共20人的組織編制。
國海院指出,船模實驗室完工後,也能提供船舶運動、海事模擬重現與離岸風電浮式風機研發使用,有助提升學術研究、造船與遊艇產業能力,培育造船產業人才,並增加新南向國家船舶試驗的合作機會。
國家海洋研究院長邱永芳(前排中)率領國海院團隊,與專家學者研商國家船模實驗室建置計畫。(國海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