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恐成國安問題 減塑聯盟提「生態存摺」新概念
中華減塑聯盟協會理事長羅揚銘提出「生態存摺」概念。(記者羅綺攝)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塑膠減量已成為全球共識,台灣也積極推動,中華減塑聯盟協會今日舉辦「生態存摺」論壇,邀集各界從生產製造源頭進行減塑行動,並為廢棄物創造需求;現場近百人與會,討論熱烈。
中華減塑聯盟協會常務理事、台師大營養科學學位學程副主任沈賜川說,塑膠材料已深入大眾日常的食衣住行,但若不正視塑膠垃圾問題,從源頭減量,大量的塑膠恐成為國安問題。
中華減塑聯盟協會研究員林鼎彥指出,塑膠是以違反生物鍵結習慣的連續碳聚合,不易被微生物分解,雖然目前有少數單位已發現特殊的塑膠分解酵,但因受專利保護,外界難以共享這些新興技術。
為達成生產者、消費者與環境三贏,中華減塑聯盟協會理事長、聯合國食安專家羅揚銘提出「生態存摺」(Ecological Savings)概念,範圍包括國家、城鎮、社區、個人,讓民眾從「Ego-system」(自我中心系統)變成「Eco-system」(生態系統)。
羅揚銘說,台灣人對數字特別有感,生活中常見便利商店、餐廳推出點數、會員卡,當行為被量化時,便會特別留意積分,因此若將集點概念與生態相結合,能讓每個人瞭解並掌握自身所處環境的生態條件,並促使民眾以生態的角度思考,更加關注個人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羅揚銘指出,不同於碳稅是政府從管理的角度出發,生態存摺是個人是自動自發的行為,要賺多少新鮮空氣或乾淨飲用水,都取決於個人行為做出相對的取捨,同時也會決定要留多少「環境家底」給後代。
羅揚銘舉例,他曾在中國西安協助農民以葡萄桿及雜草製作堆肥,為了鼓勵農民撿拾環境中被隨意丟棄的菸蒂,而引用7-11集點數方式,設計出QR Code,農民撿了菸蒂後,掃描QR Code就可以領取相對應的堆肥,成效甚佳。
羅揚銘認為,要對動「生態存摺」系統,政府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須給出棒子跟蘿蔔,促使民眾的環境行動從被動轉為自動自發。
中華減塑聯盟協會今日舉辦「生態存摺」論壇,現場近百人與會,討論熱烈。(記者羅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