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變出新花樣 廚師、青農腦力激盪拓展市場
黃柏璋(左1)率多位廚師,與陳光鏡(中)一起討論大豆的烹調和推廣方式。(記者顏宏駿攝)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在北斗鎮種植大豆(黃豆、黑豆)的青年農民陳光鏡,努力開拓市場,來自台北的一群廚師今天特地到產地跟他「討教」大豆的相關知識,雙方希望從飲食習慣和烹調技法中找到大豆的新用途,進而拓展國產大豆的消費。
陳光鏡說,國產大豆的「重質不重量」,吃大豆、種大豆的好處說不盡,惟產量還有拓展的空間,他希望從多元的管道來推廣大豆的價值。
他說,台灣很多農產的產量都掐在盤商手裡,農民見有利可圖便一窩蜂搶種,最後落得崩盤的窘境,他希望大豆從產地至餐桌都能垂直整合,市場用多少量,再種多少大豆,用多少、種多少,因此餐桌端的大豆食用推廣便非常種要。
陳光鏡表示,大豆屬於雜糧作物,有豆腐、豆漿、豆干等延伸產品,如何讓廚師做出「能端得上檯面」的一種精緻料理,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只要這道料理能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就可以讓大豆的推廣事半功倍。
曾在學界服務過的廚師黃柏璋說,國產大豆的特色就是「新鮮」,味道單一,也算是它的特色,新鮮的國產大豆做成豆腐、豆花,就已經很讓人垂涎了,過多的料理,反而搶走它獨有的風味,如果從產地食材教育,打造特有的豆製品文化,往下一代紮根,培養孩子們對國產大豆的認識,也許是現階段較可能的方式,東、西方的熟調方式可以相互為用,創造大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