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體內物質與PET相近!最深海溝驚見新物種「塑膠鉤蝦」

科學家在馬里亞納海溝發現新物種,由於其中一尾體內發現與PET成分相近的塑膠纖維,因此把這物種命名為塑膠鉤蝦。(圖取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科學家在馬里亞納海溝發現新物種,由於其中一尾體內發現與PET成分相近的塑膠纖維,因此把這物種命名為塑膠鉤蝦。(圖取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2020/05/24 22:0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地球生態遭受塑膠嚴重污染,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贊助的1項研究,在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發現新物種,在其體內發現塑膠纖維,這纖維與寶特瓶材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有60%相近,這新物種也因此被命名「塑膠鉤蝦」 (Eurythenes plasticus)。

綜合外媒報導,英國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在馬里亞納海溝,海平面以下7公里處發現1個新物種,採集4尾回到實驗室分析後,在其中1尾體內發現塑膠纖維,該纖維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有60%相近,PET經常用於家用物品,例如水瓶和運動服,該物質無法被環境分解,只會不斷碎化成細小微粒。

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海洋計畫主任維斯普(Heike Vesper)認為,這項發現證明,若人類不妥善處理廢棄塑膠,將造成深遠影響,有些物種生活在地球上最深、最偏遠的地方,在人類發現牠們之前,牠們就已經吃下塑膠,這些污染物質線也充斥於空氣、飲用水之中。

參與研究的艾倫·賈米森(Alan Jamieson)博士指出,之所以將該新物種取名為塑膠鉤蝦 (Eurythenes plasticus),想要強調的是人們需要立刻採取行動,制止廢棄塑膠繼續進入海洋。該研究發布在動物生物分類學科學期刊《Zootaxa》

相關影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