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澎湖清明美味 大蛤包飯搖身一變成餐廳佳餚
2020/04/05 18:48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傳統清明節大蛤包飯,近年來已漸漸式微,傳統中記憶美食走入歷史,主因是大蛤減產,加上作工繁複,現代納骨塔又取代傳統墓葬習俗等,還好有餐廳願意嘗試接手,將大蛤包飯搖身一變成為餐廳佳餚。
四面環海的澎湖群島,最能代表澎湖人清明美食,根據文史工作者許玉河老師查證,非「大蛤包飯」莫屬。大蛤產於澎湖潮間帶,將大蛤挖開後填入糯米,以麻線綁好固定蒸熟,鹹中帶著甘甜堪稱人間美味。清明掃墓以「大蛤包飯」緬懷先人,祭畢食用「大蛤包飯」,再將蚌殼置於墳上。
關於此項習俗,有以象徵脫穀改運的說法,有以示此墳有後人祭掃,延續香火者。其中,尤以張詠捷小姐在其《食物戀》的書寫最能觸動人心:「每年清明時,墓頂上有新蛤殼的,表示這個墳還有子孫回來相認…。」「大蛤包飯」不僅是澎湖人世代連結的橋梁,也是「吃果子拜樹頭」的人性光輝,更讓澎湖人的清明節散發著與眾不同的香氣。
由於近年來澎湖潮間帶遭受人為破壞,加上過度捕撈的結果,大蛤有減產的跡象,雖然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種苗繁殖場進行復育工作,但短期內數量還是不容易平衡,加上大蛤包飯作工相當繁複,缺少傳承的情況下,也讓近年來澎湖掃墓少見大蛤包飯,記憶中的美食味道,只能在部分餐廳的美食佳餚中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