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翻身變良田 日月潭頭社浮田登錄文化景觀
日月潭頭社盆地以水社柳固岸護土,並發展出浮田農耕文化,沼澤變良田的故事,獲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記者劉濱銓攝)
〔記者劉濱銓/南投報導〕日月潭周邊的頭社活盆地,早期為沼澤濕地,不利耕作,地質屬易塌的泥炭土,先民以「浮田耕作」方式開啟頭社農耕文化,並種植台灣特有種「水社柳」固定土堤,修建水圳,居民用智慧與自然環境和平共存,近期獲南投縣政府核准公告登錄「頭社古日潭浮田文化景觀」,讓沼澤變良田的故事得以流傳。
南投縣文化局表示,頭社草泥炭濕地深度達數十公尺,是目前台灣古氣候研究中,涵蓋年代最長也是資料最為豐富的區域,該處濕地泥炭土的堆積物,多為苔類而成屬於纖維泥炭。
先民為了耕種,在草泥炭濕地上透過「浮田耕作」,成為頭社農耕文化的開端,除打造浮在水上的田,也種植在地植物「水社柳」固岸護土。
此外,日治時期興建的「頭社圳」頭社大排水門,為地方自力興建的私設埤圳,以木頭插入泥炭土底層,作為水門基底構造,水圳的開闢使得頭社盆地從貧瘠的看天田,轉變為阡陌縱橫的灌溉良田,日月潭頭社浮田承載相當多的先民智慧,值得後人研究了解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