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夫婦喊「母語在家學」 中研院學者:就是歧視
中研院學者對母語在家學論點提出看法。(資料照,記者簡惠茹攝)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與妻子李佳芬,先後拋出「母語回家學」、稱學校教母語是「浪費資源」等言論,中研院學者從學術角度指出,「母語在家學就好」的論點本身就是一種歧視,母語教育對於國人提升自身族群文化的自信心,更是在家學無法達到的。
記者專訪中研院相關領域學者,針對母語教育的重要性提供專業見解,這名學者表示,語言的多樣性是台灣多元族群寶貴的資產,就如同生物的多樣性一樣,各種珍稀品種的生物都有其保存和維護的價值,以維護族群生態的豐富,母語的教育權和使用權應當是人權的指標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支持以母語為本的教育。
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來說,一個語言如果因政策性或自發性的只在特定場合中使用,它的詞彙庫無法擴充,語言活力就會日漸萎縮,最後走向消亡,因此,「母語在家學就好」的論點事實上就是有意無意的限縮本土語言的使用場合,本身就是一種歧視,而且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均為國家語言,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
這名學者分析,當前很多國人也因為過去的語言政策,造成對自身母語的自信心不足,認為本土語言很多事物無法表達,不登大雅之堂,事實上,這是過去的語言政策所造成的結果,不是語言的本質如此,不應倒果為因,試看香港粵語能夠在各級學校中成為教學語言,沒有道理河洛語(台語、台灣閩南語)、客語或原住民語做不到。
學者更直言,而本土語言在教學場域中佔有一席之地,對於拓展使用場域、提升語言認同以及國人對自身族群文化的自信心具有重大的意義,這是「在家學」所無法達到的功能。
對於母語和外語教育如何權衡,學者指出,學好母語才能學好外語,以及一次同時學習多種語言並不會造成混淆或學習力降低,是語言學家的共識,母語是自身族群文化的根本,語言一旦消失,文化及族群認同就會消失,外語教育則是探索世界的窗口之一,並不是不重要,但主要是工具性的意義。
這名學者認為,國人有很強的英語焦慮症,事實上也是文化自信心不足的一種表現,目前國小教育本土語言只有一堂,英語也是作為一個科目從小一或小三開始學習,在正規教育中都是循序漸進,彼此並不衝突,但有些父母花費大把金錢,讓小孩從小長時間「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其實最後只是獲得發音比較「標準」的結果,語言的閱讀、理解、書寫能力還是跟整體認知發展和習慣的養成有關,不是英語教育本身可以提供的,那麼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所獲的成效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是值得思考的。
學者最後提醒,國人也應該思考,英語學習是否有必要學習到人人都像母語一樣流利、沒有口音的地步?英語既是世界語言,各地有各地的口音是很正常的,而本土語言的學習是多一種語言、多一種文化根柢,且從台灣自身土地出發,容易親近與學習,實用性並不會比較差,反而為了單一強勢語言而放棄台灣多元的語言文化,是否明智,相信答案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