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8月確診2屈公病患者 兩人都曾到緬甸旅遊

宜蘭縣8月確診有2例屈公病患者,防疫人員展開噴藥防治措施。(記者張議晨翻攝)
〔記者張議晨/宜蘭報導〕宜蘭縣8月確診2例境外移入的屈公病病例,2例個案8月初有至緬甸探親、旅遊紀錄,宜蘭縣衛生局說,接獲個案通報後就比照登革熱疫情,啟動防疫措施,確診2例經治療後都已康復,接觸者並無症狀。
衛生局表示,本月25日接到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通知,在宜蘭縣確診出2例屈公病例;1名患者是在8月13日從緬甸返國,回國後因倦怠、骨頭痠痛就醫,原以為市登革熱,診斷後確診為屈公病。
另1名患者則是在8月12日在緬甸就曾因發燒就醫,回台後身體出現紅疹、會癢等症狀,醫師診斷疑似登革熱症狀,8月21日通報為屈公病例。
衛生局指出,2名患者已過病毒潛伏期,經治療後均已康復,相關接觸者並無症狀出現,目前仍持續監測健康狀況;在病例確診後,隨即在患者住家附近檢查積水容器,並比照登革熱疫情展開噴藥防疫措施。
屈公病為屈公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播媒介為埃及與白線斑蚊,病發初期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主要症狀是突然發燒、頭痛、疲倦、關節痛或關節炎、肌痛及下背痛,或出現皮疹。
衛生局表示,部分屈公病患從發病開始即出現嚴重的關節痛,因會痛到身體彎曲,得名「屈公病」,據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截至8月26日國內共計通報2例本土屈公病個案(新北市),45例境外移入個案,含宜蘭縣3例,為10年來新高,境外移入感染地以緬甸最多。
衛生局長徐迺維強調,今年縣內境外移入登革熱或屈公病案例都較往年同期高,民眾需做好防蚊措施,返國時或返國後2週內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痛、肌痛、皮疹等疑似症狀,應主動通報衛生人員並儘速就醫,就醫時請告知旅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