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台灣能源轉型 工研院發表5綠能科技創新技術
工研院六甲院區微電網系統測試場域,太陽光電面積僅半個足球場大,一年為六甲院區省下155萬元,節能效益可觀。(記者楊金城攝)
〔記者楊金城/台南報導〕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在2025年要達到20%目標,在能源轉型關鍵階段,工業技術研究院今在六甲南部分院展示5項綠能科技創新技術,這些研究成果除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愛迪生獎肯定外,並實際與大廠順德、大同、中油和環保署合作,促成投資應用與增加就業機會等,以協助台灣能源轉型。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說,地球暖化嚴重,人類為了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永續環境,利用大自然力量的再生能源綠能科技是唯一且是最好的選項,盼這些創新技術希望推動建立綠色台灣、永續台灣的目標。
5項綠能創新技術,有微電網測試系統場域、讓廢棄物變黃金的沼氣發電、低碳節能又智慧化的綠色工務所、智慧自動化氫燃料電池產線、鋁電池。
劉文雄表示,因應能源轉型帶來的挑戰,須積極推動台灣電力系統升級,維持電力品質及供電穩定度,像再生能源的引進與整合、電網現代化、推動需求面管理。
工研院六甲院區就建置旗艦級的微電網系統測試場域,面積僅半個足球場大,裝置容量412KW的太陽光電一年發電量約51萬7千多度電,一年為六甲院區省下155萬元,節能效益可觀,這套微電網系統不只是太陽能板,還有儲能設施、能源智慧管理系統。
工研院研發的乾式厭氧醱酵技術將畜牧業、廚餘與農業廢棄物轉化成能源,用以沼氣發電,宛如廢物煉金術,厭氧醱酵產生的沼渣、沼液也能成為有機肥料。
工研院六甲院區建置微電網系統測試場域,除了太陽光電發電(右)設備,還有貨櫃屋儲能設備(左)等能源智慧管理、調度。(記者楊金城攝)
工研院開發乾式厭氧醱酵技術和沼氣發電等設備。(記者楊金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