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成本高 農友憂財團化
台灣耕地密集且多半採用慣性農法,為避免鄰田污染而採用的網式有機栽培,設備成本高昂,農友口袋要夠深。(記者李立法攝)
〔記者李立法/屏東報導〕台灣耕地密集且多半採用慣性農法,不利於露天有機農業發展,為避免鄰田污染而採用的網式栽培,因設備成本高昂,農友擔心將淪為財團化的富農產業;農糧署表示,農委會已提高農業資材補助額度,並投入經費協助地方政府成立有機專區,減輕農友負擔,生產價格合理的有機產品。
神農獎得主楊添得的露天有機玫瑰園因遭鄰田農藥污染挨罰,雖然法院還他清白,但受損的商譽難以彌補,讓他感嘆台灣農業環境對有心發展露天有機栽培的農友十分不利;不少農友對網式有機栽培每分地動輒2、3百萬元的設備費用感到怯步,認為成本如此高昂,一般民眾如何消費得起。
在屏東栽培有機地瓜葉的林姓農民,光架設4分地的網式農園就花費1千多萬元,所生產的地瓜葉自然不便宜,林姓農友不諱言,沒有相當的財力,經營有機農業會很辛苦,要壓低產品價格,除非成本降、產量增。
農糧署南區副分署長黃怡仁表示,因耕地環境不同,每位有機農友對網式設備的要求也不一樣,農委會已調高農業資材補助額度,每分地最高可達75萬元,並協助地方政府設置有機專區,例如台南及高雄的有機農業專區,因腹地廣且阻隔設施完善,利於發展露天有機農業,可減輕農友不少成本負擔。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長黃國榮表示,屏東縣目前設有3處有機專區,分別是屏北的加納埔、海豐以及屏南的新置有機專區,但面積都不大,分別為4、12及23公頃,因周邊多是半採用慣性農法的毛豆或鳳梨田,現階段還不宜發展露天有機農業,仍以網式栽培為主。
黃國榮認為,發展有機農業應因地體制宜,以新置農場為例,當地條件適合種植高單價的中草藥,雖然投入的成本比較高,但只要能種出品質,收益其實不差,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食安及養生,有機農業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台灣耕地密集且多半採用慣性農法,為避免鄰田污染而採用的網式有機栽培,設備成本高昂,農友口袋要夠深。(記者李立法攝)